輓聯

唁電

新聞報道

新聞資料

歷史回眸

資料圖片

新聞圖片


  新聞資料
 
 
“確保臺灣在版圖”——深情思念愛國將領和民族英雄張學良將軍(圖)

  時間:2001-10-15 20:00    來源:     
 
 
null

  讀二○○○年四月十五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一首氣蓋韆鞦的《謁延平祠》出現在我的眼前:

  孽子孤臣一稚儒,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確保臺灣在版圖。

  謁延平祠舊作,書寄正操學弟正九十老人毅庵書

  毅庵,即“千古功臣”張學良老將軍。一九九年六月,張將軍九秩大壽,其舊部呂正操將軍致電祝賀:“先生愛國愛民,堅貞不渝,大義凜然,天人共鑒。”張將軍特選其舊作《謁延平祠》手書回贈。

  其時李登輝已上臺數年,排除異己,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縱容“臺獨”在海外的總部———遷回臺島;他一反過去的禁令,宣佈“臺獨”為合法團體,並聲稱“臺獨”喧囂僅為“言論”而非“行動”,“不違法”,倡狂扶植“臺獨”勢力。幽居在臺北的張學良,已洞察其姦。他在其眾多的詩詞中特選《謁延平祠》贈親友既是對李登輝“臺獨”路線的強烈譴責,也是對祖國大陸的殷切厚望。

  延平,即鄭成功。明永歷帝封鄭為延平郡王。清初,鄭抗清兵敗,率部入臺,打敗了荷蘭殖民者,使臺灣回到祖國懷抱。張將軍在詩中表明:鄭成功的豐功不在於尊明朝為正統,而在於趕走了外國侵略者,確保了我們的寶島———臺灣永在祖國版圖。

  愛國情懷,初衷不改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一九九年六月,張將軍在友人為他的九十大壽而舉行的慶賀會上,本有千言萬語要向親朋好友來傾吐,但他卻強調:只要有為國家效力的機會,他將以年輕時一樣的心懷盡心盡力。

  今年三月十八日,在李登輝的黑金和暗箱操控之下,國民黨在選舉中慘敗,“能夠貫徹李登輝‘臺獨’路線”的民進黨獲勝。身在異國的張將軍義憤填膺。據李國祥先生四月十三日報道:“最近,張學良從美國打電話表示,當年他的題詞‘確保臺灣在版圖’的初衷未改”。這是對“臺獨”分子呂秀蓮等的迎頭痛擊。“確保”二字,字字千鈞,擲地有聲,表達了老將軍的雄心壯志堅如磐石,也表達了全國人民的心願。

  老將軍所説的“年輕時的心懷”是指他繼承父業後為了祖國的富強和統一而進行的三次具有歷史意義的壯舉。

  一九二八年六月三日,張將軍的父親張作霖在遼寧皇姑屯被日軍炸死,國仇家恨集于一身。此時國內軍閥割據混戰,民不聊生,外敵趁虛而入。張將軍深知:“如欲抵禦外侮,必須保持國內統一。”同年七月四日,他正式主持東北大政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衝破國內外的重重阻力,進行東北易幟,為中國的統一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其二是一九三年率東北軍入關,武裝調停了蔣、閻、馮中原大戰,其口號就是“永息內戰,擁護統一”。其三是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與楊虎城將軍一起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同意抗日,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關頭,挽救了危局。此時他年僅三十六歲,與楊虎城一起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為此,這位風華正茂的少帥付出了極其高昂的代價。這就是他所説的年輕時的心懷。

  我是中國人,願為中國出力

  一九九一年六月四日,張將軍應邀到紐約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團長李道豫大使的別墅做客。闊別祖國大陸幾十年,親人相見,老將軍的心情特別好,談興很濃,話題也很廣,但他最關心的還是祖國的統一問題。他對李大使和從祖國來的呂正操、閻明光等人説:“我看,大陸與臺灣將來統一是必然的,兩岸不能這樣長期下去。”並説:“這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其遠見卓識,非同一般。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將軍作為二十世紀中國政壇著名風雲人物,在被囚禁和幽居了半個多世紀以後,愛國情懷,初衷不改,百歲高齡仍唸唸不忘為祖國效力。他對呂正操等人説:“我願保存我這個身份,到那一天會用上的。”他滿懷深情地對祖國的親人們説:“我,雖然九十多歲了,但是天假之年,還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願意盡力。”赤子之心溢於言表。唯恐親人們疏忽,他再次強調:“作為一個中國人,我願為中國出力。”金玉之言,響徹雲霄,振聾發聵。與那些連自己是中國人都不敢承認的醜類相較,真是天淵之別。

  白山黑水祖居地,巍巍崑崙中國心;萬里長江東流去,浩蕩黃河永不息。少年壯志,何日夢成真?心繫家邦的老將軍,一九九一年五月三十日第二次與呂正操面談時,呂正操向老人呈遞了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鄧穎超給老將軍的信。他在復信中寫道:“寄居臺灣,遐首雲天,無日不有懷鄉之感,一有機緣,定當踏上國土”,並引用“鶴有還巢夢,雲無出岫心”,表達他對家鄉之至愛和期盼祖國統一之深情。
 
編輯:system    
 
 
  www.taiw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