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義(1911.10.10)

  時間:2006-09-06 10:29    來源:     
 
 

 

  1911年(宣統三年)5月,清政府借實行鐵路國有之名,將川漢、粵鐵路收歸“國有”,並將鐵路修築權出賣給列強,激起川、鄂、湘、粵各省人民的反抗,掀起保路風潮,四川保路運動發展為各縣人民的武裝反抗,清政府急調端方率湖北新軍入川鎮壓。受同盟會影響的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經過長期的醞釀準備,在會黨和新軍中積蓄了雄厚的力量。在同盟會中部總會的策動下,兩團體決定利用有利形勢,發動起義。

  9月24日,文學社、共進會組成統一的起義領導機構,推文學社領導人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共進會領導人孫武為參謀長,制定了起義的詳細計劃、文告,擬定了起義後軍政府組成人員名單,並已派人到上海迎接同盟會領導人來鄂主持大計,同時和鄰近各省進行聯繫,策動響應。在武昌小朝街八十五號設起義指揮部,在漢口寶善裏十四號設政治籌備處,預定10月6日(即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節)發難。後因發生南湖炮隊事件,當局加強戒備,加之準備不足,遂展期至10月16日發動。

  10月9日,孫武等因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裏機關試製炸藥,失慎爆炸,俄國巡捕入屋搜去革命黨人名冊及印信旗幟等物,漢口總機關暴露,清政府在武漢三鎮大肆搜捕革命黨人。黨人在武昌小朝街機關開會,密商晚上發難事宜。詎料被軍警包圍,劉復基、彭楚藩等被捕,蔣翊武乘間逃脫。同一天,黨人楊洪勝在運送炸彈途中亦遭逮捕。當晚因機關破壞和城內戒嚴,舉事未成。

  10日淩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人遇害。天明後,軍警將按查獲名冊捕人,形勢緊迫,各營黨人代表自動暗中聯絡,決定於當晚起義。是日晚七時,新軍工程第八營革命黨人熊秉坤和金兆龍等首先發難,率眾佔領楚望臺軍械局,各營奮起,至晚10時又佔領鳳凰山、蛇山等炮臺,舉吳兆麟為臨時總指揮,分三路進攻督署,血戰通宵,天明時攻佔督署,瑞徵、張彪相繼逃離,武昌遂為革命軍佔領。湖北軍政府在閱馬場諮議局成立,革命黨人強推清協統黎元洪出任軍政府都督,發表宣言。武昌首義一舉成功。

  至11月下旬,全國已有十四省相繼響應、宣佈獨立,形成全國規模的辛亥革命。

(來源: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網站)

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