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鍾山風景名勝區內,紫金山東峰茅山的南麓。鍾山古稱金陵山,漢代開始稱鍾山,東晉時開始稱紫金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主峰為北高峰,其餘分別為西為天堡山和東為茅山,中山陵便坐落於此。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傍山而築,整個建築群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為我國首批5A級景區。
孫中山逝世後遵照他生前安葬在鍾山的遺願,南京民國政府在紫金山選址建造中山陵。孫中山先生的葬事籌備處廣泛徵集陵墓設計方案。結果,建築師呂彥直設計的“自由鐘”(也有稱:警世鐘)式圖案榮獲首獎。“鐘”含有警示之意,象徵了孫中山先生對革命的貢獻。呂彥直的方案融匯中國古代與西方建築的精華,莊嚴簡樸,別創新格。南洋大學校長淩鴻勳在評判報告中稱讚呂彥直的設計圖案“簡樸渾厚,最適合於陵墓之性質及地勢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鐘形,尤有木鐸警世之想”。呂彥直還被聘請為陵墓總建築師。1929年3月18日,中山陵工程還沒有最後完工,呂彥直就因為患肝腸癌而去世了,年僅36歲。為了表彰他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後來,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在中山陵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內為呂彥直建了一塊紀念碑。碑的上部是呂彥直半身像,下部刻于右任所書的碑文:“總理陵墓建築師呂彥直監理陵工積勞病故,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議決,立石紀念。”。
陵墓入口處有高大的花崗石牌坊,上有中山先生手書的“博愛”兩個金字。石坊後是長達375米、寬40米的墓道。
沿墓道前行為陵門,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額上為孫中山的手跡“天下為公”四個大字。用青色的琉璃瓦有其一定的含意,青色象徵蒼天,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為公之意。
再進為碑亭,碑亭平面近似方形,闊約12米,高約17米,一塊高約9米的碑石上刻著由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國民黨內四大書法家之一譚延闿(另三位是于右任、胡漢民和吳稚暉 )。手書的“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孫中山當年以袁世凱保證清帝退位為條件,答應薦袁以自代,辭去臨時大總統,由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所以是以國民黨總理的名義下葬)的鎏金大字。字為顏體。1928年葬事籌備處認為先生思想和業績非文字所能要概括,故決定不用碑文。
從牌坊開始上達祭堂,共有石階392級,8個平臺。臺階用蘇州花崗石砌成。最高的平臺有華表兩座,後為祭堂。祭堂是倣宮殿式的建築。長30米,寬25米,高29米,外壁用香港花崗石建造。堂頂是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式,上蓋藍色琉璃瓦。祭堂建有三道拱門,門額上刻有國民黨元老張靜江手書的"民族,民權,民生"橫額(代表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祭堂的門楣上刻有孫中山手書“天地正氣”四字。堂中有中山先生大理石坐像,高4.6米,逼真生動,是世界名雕刻家保羅 朗特斯基在法國巴黎用義大利白色大理石雕刻的。像座東西四週有反映中山先生革命事跡的浮雕。祭堂的東西護壁大理石刻著中山先生手書的遺著《建國大綱》全文,穹頂上繪有巨幅國民黨黨徽。 堂後有墓門兩重,兩扇前門用銅製成,門框則以黑色大理石砌成。上有中山先生手書“浩氣長存”橫額。二重門為獨扇銅制,門上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墓”石刻。進門為圓形墓室,直徑18米,高11米。墓室在海拔165米處,與起點平面距離700米,上下落差73米。頂部用彩色馬賽克鑲嵌成國民黨黨徽,地面用白色大理石鋪砌。中央是長形墓穴,上面是中山先生漢白玉 紀念碑臥像,此像係捷克雕刻家高琪按遺體形象雕刻的。下面安葬著孫中山先生的遺體。用一具美國製造的銅棺盛殮。墓穴直徑4米深5米,外用鋼筋混凝土密封。瞻仰者可在圓形墓室內圍繞漢白玉欄杆俯視靈柩上的臥像。
音樂臺在中山廣場南面。舞臺面積近250平方米,臺後建有弧形大照壁,壁高11.3米,寬16.7米,具有匯聚聲音的功能。臺前有彎月狀蓮花池。池前依坡而建扇形觀眾席,可容納觀眾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