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1911中國大革命》

時間:2011-09-28 13:09   來源:中國網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上的重大事件。這個事件的意義是結束了兩千年的帝制,趕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現代化的起點,是現代民族國家重建的開始。

  辛亥革命的目標是刻意模倣美利堅合眾國,是要建立美國式的政治架構;辛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倣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國大革命,是要以暴力手段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中國。辛亥革命的前半場確實是按照法國大革命的劇本在演出,孫中山等先行者經過十幾年艱辛奮鬥,終於將“一個人的革命”演化成全民族覺醒,只是當武昌起義爆發後,特別是當清政府陣前換將,啟用袁世凱職掌朝政,南北對峙一下子由滿漢之間的種族衝突變成了漢人之間的對決,孫中山多年來倡導的民族革命立馬失去合法性和正當性。

  更重要也更吊詭的是,南北對決的主力其實都是清政府在過去十幾年自己培養的新式軍隊,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心目中的滿漢衝突,直接演變為具有現代思想傾向的南北兩支新式軍隊之間的對決。大家都是自己人,一切好商量。於是辛亥革命後半場放棄了法國大革命的老套,不再追究滿洲貴族的政治責任,更沒有將那個可憐的小皇帝像路易十六那樣送上斷頭臺。在經過短暫和談後,南北握手言歡,清帝退位,五族共和,小朝廷繼續留在宮中稱孤道寡,由民國奉養,大清王朝列祖列宗夢寐以求的萬世一係竟然以這種特殊形式實現。

  對於辛亥革命這個結果,見仁見智,許多人覺得這場革命在列強和資産階級介入後變質,革命歸於失敗。其實,從大歷史視角進行觀察,辛亥革命實在是對法國大革命的超越。這場革命不僅推翻了帝制,建立了共和,而且避免了一場內戰一場血腥,這是中國智慧的最高體現,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完勝,既合乎國際社會的期待,也合乎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

  精彩摘錄:

  革命運動,改革立憲的動力。在晚清最後十年,革命與改革確實處在一個蹺蹺板狀態。革命增長了,一定是改良遇到了問題;改良進入順境了,革命就一定遇到障礙。

  開缺袁世凱,中國失去了一次振興機會。一百年後重新觀察,袁世凱開缺另有原因,且中國失去了與美德結盟振興中國的機會。

  武昌首義,立憲派走向武力革命榜樣。 武昌起義的主體或者説惟一的力量是湖北新軍,而湖北新軍是張之洞一手訓練出來的,但國家意識淡薄。在湖北新軍和湖北咨議局示範下,各省立憲黨人和新軍相互配合,在不太長的時間裏相繼宣佈獨立宣佈光復,棄暗投明,由大清國的統治基礎一變而成為民國元勳。

  1911年的武力革命,成為和平革命的先導。革命派模倣法國大革命,要用武力流血殺人推翻皇權,實現民權,但掀起的中國大革命,從南北對決走向南北議和,繼而握手言歡,清帝退位,五族共和。

  武人提倡和解,王朝贏得尊重。介入政治的湖北新軍成了反政府反體制的力量,前往武昌前線鎮壓湖北新軍的北洋新軍成了中國政治的中堅。段祺瑞、馮國璋等將領轉向革命,放棄抵抗,接受共和。清廷顧全大局,和平隱退,贏得國人的敬意。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