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百年前的話語仍擲地有聲

時間:2011-09-26 09: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回首百年前的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革命黨人歷經多次起義失敗而始終鍥而不捨,不斷追尋和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終於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他們的努力和實踐,足以啟迪後人。

  1911年的黃花崗起義,情況十分慘烈,諸多革命精英毀於一旦。但這些起義還是有力地衝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擴大了革命影響。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隨後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清政府就此垮臺。這次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民主共和的觀點從此深入人心。

  風起雲湧的反清革命鬥爭逐漸影響到島內,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影響下,先後有臺籍革命英雄羅福星的苗栗起義、余清芳的西來庵起義等,雖然這些起義都失敗了,但是沉重打擊了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特別是羅福星在就義前留下的遺書:“余棄故山妻子,奔走東西,是為憂國愛民,斃而埋屍臺灣,永為臺灣紀念!”至今讀來仍令人感佩不已。

  武裝鬥爭失敗後,臺灣人民利用合法手段,繼續進行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其中具代表性的是林獻堂、蔣渭水推動成立的臺灣文化協會,後來又有“臺灣農民組合”、“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産黨”、“臺灣地方自治同盟”以及反皇民化運動,他們組織詩社、書房等,在臺灣進行群眾啟蒙運動,促進了臺灣同胞身為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重新回到祖國懷抱。臺灣人民敲鑼打鼓,歡欣鼓舞。但隨後國民黨在臺灣實行的經濟統制政策,接收變成了“劫收”,臺灣物價飛漲,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僅僅兩年之後,1947年2月28日,臺灣人民就爆發了“228”武裝起義。起義失敗後,部分起義領導人謝雪紅、楊克煌等人,在香港成立了臺灣民主自治同盟,繼續為反對“臺獨”、促進祖國和平統一而努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兩岸和平發展已成為兩岸同胞的共同願望。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邀請連戰和宋楚瑜先後來訪,開啟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時代。大陸陸續推出一系列惠及臺灣同胞的政策措施,有力地爭取了臺灣民心。

  2008年,臺灣再次政黨輪替,島內發生了有利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積極變化,兩岸關係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海協會和海基會共簽署了15項協議並達成2項共識。兩岸實現了全面直接“三通”,進入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新階段。

  回首往昔,歲月崢嶸。展望未來,豪情滿懷。孫中山先生百年前的話語“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至今仍擲地有聲。兩岸中國人應攜起手來,共同努力,為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作者單位:臺盟中央宣傳部)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