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為起義者步行送葬 稱責任就是犧牲

時間:2011-10-12 10:01   來源:廣州日報

新加坡晚晴園

   新加坡篇

  文、圖/記者李棟、謝華興

  新加坡地處往來亞、歐、非的交通要道,是東南亞的中心,華人佔70%以上的人口,因而成為孫中山早期南洋革命活動的樞紐。孫中山曾八次來新加坡,創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策劃了一系列武裝起義,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戰鬥足跡。在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有十位是新加坡青年。

  胡漢民曾在自傳中説:“南洋為革命策源地,南洋華僑為革命的基礎。”廣州日報記者走進新加坡,去尋訪孫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足跡及其在中國近代革命史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曾3次下榻晚晴園現為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在新加坡最重要的史跡非晚晴園莫屬,他曾3次下榻於此,開展革命活動。後來,晚晴園不僅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會的場所,也是南洋革命黨人的總機關。

  晚晴園始建於19世紀末,後由潮籍商人橡膠業巨頭張永福買下供母親居住。1906年2月,他將晚晴園送給孫中山,以方便其進行革命活動。1996年,更名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

  很不湊巧,記者來訪時晚晴園正在閉館翻新,儘管無法入內參觀,晚晴園的外貌還是清晰可見。推開鐵柵門,蔥郁的樹木圍著一座古老典雅的雙層式洋樓。草坪的中央,在一米多高的方形石頭基座上,安坐著孫中山的銅像,神態沉靜、剛毅,似乎正在思索和謀劃著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前途。正對著銅像的是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書四個大字——天下為公。

  在花園的右側,特別用鐵絲網圍護著一棵酸子樹,已經長得一人多高,據稱是由從孫中山早年在翠亨村種植的老酸子樹上採集的種子培育而成的。

  在新加坡秘密活動爭取華人富商支援

  孫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動都是以秘密方式進行的,選擇晚晴園作為活動地點也是因為其“地方肅靜,離市區頗遠,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歷史學者柯木林認為,孫中山主要採取的方式是通過個人的接觸,尋找志同道合者,同時尋求華人富商支援,希望他們可以慷慨解囊支援武裝起義,而不是採用公開的群眾煽動方式。

  孫中山選擇了來新加坡,是通過其好友“四大寇”之一的尤列介紹的。孫中山在檀香山看到張永福、陳楚楠、林義順在新加坡創辦的《圖南日報》,尤列擔任“名譽編輯”,在發刊詞中闡述了其革命的立場。孫中山和尤列通信,知道新加坡有一些“熱血同志”。

  新加坡僑領張永福無疑是孫中山在新加坡的主要支援者之一,不僅將晚晴園贈與孫中山作革命據點,更是幫助孫中山募捐、發展會員、宣傳革命。

  被稱為“南洋革命黨第一人”的福建籍僑商陳楚楠也是孫中山的主要支援者,通過辦報在華僑中宣傳民主革命思想。陳楚楠為了辦報,不惜傾家蕩産,甚至兄弟對簿公堂。

  建立同盟會分會稱責任就是犧牲

  第3次來新加坡時,孫中山決定在新加坡建立同盟會新加坡分會。張永福在其個人回憶錄《南洋與創立民國》寫到:第一次在晚晴園加入同盟會的,只有陳楚楠、張永福、李竹癡3人。

  宣誓之後,孫中山當場發表演説:我們的責任,當然是犧牲,但是犧牲到什麼程度,我們總不能預説。設使犧牲到剩二個人存在,亦算是同盟會存在的一日。張永福後來感嘆,這話是何等悲壯,我們聽了魄戰魂搖,感極欲泣。

  孫中山住在晚晴園時的日常起居,根據張永福的回憶:“每日晨未餐前必先批閱友人遠來之信札,讀後隨著答覆,信中雖然無要事,亦無不答覆者。餐後稍息,又寫致各方面之書翰,每至傍午,日必繕書十數封,凡晚餐客去後,即相約而弈,至深更乃綴,日以為常。”

  策劃起義安置義軍千人為起義者送葬

  在同盟會新加坡分會成立後,策劃發動了一系列起義,如1907年5月潮州黃岡起義、1907年12月廣西鎮南關起義、1908年4月雲南河口起義等,“都是在晚晴園策劃的。”柯木林説。

  史料記載,1908年4月底雲南河口起義失敗,600名義軍逃到越南河內,清政府要求引渡回中國殺頭,孫中山要求法國當局保住義軍性命,法國當局後來同意,但要義軍出境,結果義軍分兩批來了新加坡。

  “軍人出殯,大總統步行送葬至四五里路,這不是歷來所未聞的事嗎?”張永福在回憶錄中提及,鎮南關起義失敗後,退下來的軍人被逐來新加坡,其中一位軍人死了,孫中山召集同盟會會員,要求全部同志步行送葬,而且靈柩上要蓋青天白日旗。

  第2天,孫中山領頭鞠躬行禮,帶頭走在前面,穿過最熱鬧的市場,一路跟隨行人有上千人,場面非常壯觀。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