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崗:孫中山稱“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時間:2011-10-09 11:25   來源:金羊網—羊城晚報

  “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被世紀偉人孫中山高度評價的,就是黃花崗起義。這是革命黨精英與封建勢力的殊死一搏,雖犧牲慘重,但影響極大。當時清朝官員膽戰心驚,寢食難安,哀嘆“人心如此,天意可知”。

  如今翻看當年散落在發黃紙頁上的文字,感覺其中依然瀰漫著硝煙。1911年4月29日的《香港華字日報》刊登了發自廣州的三次特電,其中一則記述:“革黨廿九晚六點半鐘突有多人持槍擁至督署亂拋炸彈以毀督署……”

  100年前那天傍晚的廣州,槍號齊鳴,革命黨人持短槍,背炸彈,奮不顧身地進攻督署。那槍炮聲、嘶喊聲,透過香港報紙的描述,傳遞到今人耳際。

  如今的黃花崗烈士墓園,碑亭默立,松濤陣陣,合葬於此的72名革命烈士,用平均二十多歲的年輕生命,為這個國家、為這個民族的今天和未來灑下了熱血,今人憑吊之,陣痛猶在心!

  孫中山打氣驅悲觀

  同盟會策動再起義

  辛亥史記: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許多同盟會會員産生悲觀情緒。時在美國的孫中山,卻洞察到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正在激化,認為革命的“機局已算成熟”。他回到亞洲,召集革命黨領袖開會,決定舉全黨之力,再次在廣州發動更大規模的武裝起義,以破釜沉舟之決心,推翻清王朝的統治。計劃起義佔領廣州後,分兵兩路,由黃興率一路攻湖南、湖北;趙聲率一路,由江西攻南京。長江流域各省由譚人鳳、焦達峰等率兵相應,會師南京,然後再揮戈北伐。

  羊城晚報:廣州新軍起義失敗打擊了同盟會會員,“黨內已無人顧問”。孫中山當時態度如何?有無細節事例記載?

  李吉奎: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同盟會的許多會員感覺前途渺茫。孫中山看到這種情況覺得不妙,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西亞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等同盟會主要領導,討論下一步怎麼辦。當時孫中山給他們打氣説,失敗沒什麼了不起,自己第一次失敗時舉目無親,比現在糟糕很多。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進行一次有充分準備的起義,這就是幾個月後的黃花崗起義。

  黃花崗起義失敗

  總指揮憂憤而死

  辛亥史記:1911年1月,同盟會在香港跑馬地35號成立起義總機關———統籌部,另在廣州越華街小東營5號設廣州起義指揮部。黃興在香港統籌部主持會議,決定4月13日起義。會議制定了十路進攻計劃。然而溫生才刺殺廣州將軍孚琦這一突發事件打亂了起義步驟,廣州全城戒嚴。4月23日,黃興抵達廣州,因日本、安南之械未到,改為4月27日。24日,因廣州清吏戒備益嚴,黃興電阻留港同志進省,並令“選鋒”回港暫避。至26日,又決定於27日發動,並電港同志速來。

  羊城晚報:黃花崗起義中設置的廣州起義指揮部,趙聲任總指揮,黃興為副總指揮,為何有此安排?

  李吉奎:南方支部成立統籌部,負責策劃、編制、管理募捐、招兵員、運送武器等八個部門的準備工作,統籌部部長是黃興,副部長為趙聲,指揮部則正好相反。這是黃興提出的,因為他認為曾任新軍標統的趙聲,有較為完整的軍事歷練,他原來就在廣州新軍中呆過,也了解地理環境。但考慮到趙聲廣州熟人較多,怕露臉被他人知道打亂計劃,於是則由黃興先來到廣州,趙聲則派參加過新軍起義的宋玉琳作為自己的代表。由於情況變化,黃興決定提前起義,宋玉琳也沒有反對。結果起義失敗,宋玉琳也犧牲了。

  羊城晚報:黃花崗起義的日期一再更改,這導致起義時很多力量未能投入戰鬥。決定在27日下午起義時,總指揮趙聲還沒到廣州呢!

  李吉奎:由於黃花崗起義發動計劃多次改變,當天總指揮趙聲還在香港,28日早上才乘船抵達廣州。起義失敗,革命黨人一下犧牲那麼多骨幹,趙聲感覺自己責任重大,回到香港不免飲酒使氣,憂憤成疾,不久病逝,死時才31歲。他去世前沉痛地説:“吾負死難諸友矣,雪恥唯待君等。”並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之句,聲淚俱下,同志皆感動哭泣。民國元年,孫中山表彰他的功業,追贈他為上將軍。

  百二義士勇揭竿

  起義細節猶存疑

  辛亥史記:原方案為十路選鋒同時起義,然而由於起義倉促,且清軍進行了嚴密佈防,起義前改為四路起兵,但最後五點半起義發動時,姚雨平、陳炯明、胡毅生三路均未發動,實際上只有黃興一路(包括從花縣來的40人及其他隊的零星選鋒)120人孤軍奮戰。但義軍氣貫長虹,直衝兩廣總督衙門。衛兵正吃飯,突遭攻擊,暈頭轉向,四散奔逃。總督張鳴岐趁亂從閣樓的屋頂上逃走。黃興放火焚燒督署,從東轅門殺出,與李準派來的大隊清兵發生遭遇戰,傷亡慘重,多人被俘死難,黃興負傷斷2指。

  羊城晚報:黃花崗起義很悲愴,細節讓人動容,戰鬥中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的場面。為什麼會這樣?

  李吉奎:黃花崗起義確實悲壯。所謂的“自相殘殺”,一是胡漢民在給孫中山的自由信中説的“又發槍與放炸,誤傷自己多人”;另一説是,分路突圍中,黃興一路與同盟會會員溫帶雄所在的巡防營(溫為哨官)相遇。因事前沒有聯繫,黃興與溫帶雄互不認識,方聲洞見對方臂上未纏白毛巾(起義軍標誌之一),拔槍就打,溫帶雄中彈倒地。巡防營兵士開槍還擊,方聲洞被亂槍擊中犧牲。余部在巷戰中被衝散,黃興一人易裝後逃出城。

  然而有些細節史上無記載,到底是不是“自相殘殺”,現在還有疑問。當時溫帶雄帶領的巡防營是否發動好了,至今也找不到證據。

  羊城晚報:黃花崗起義前情勢危急,基本是在沒有勝算的情況下起事的。現在總結教訓,照當時情形,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李吉奎:這次起義對革命黨來説損失慘重。參加這次起義的革命黨人,集中了各省精英,都是有理想有志氣的熱血青年,許多為世家子弟,並非貧困潦倒,也不是為個人恩仇造反,而是為了救亡圖存。

  但當時情形,黃興只有兩個選擇,一是“幹下去”,一是“散夥”。“幹下去”沒有勝算,取消起義能保存革命力量,但對革命黨人的信譽有影響,以後募捐就更難了。

  碧血黃花驚世界

  革命高潮終來臨

  辛亥史記:由黃興率領的120多人的隊伍,在廣州與清軍浴血奮戰了一夜。經後來收集統計,陣亡和被捕犧牲的烈士共86人,都是同盟會精英、革命選鋒、志士,其中72人的遺骸由同盟會會員潘達微通過善堂出面,收葬于廣州城郊黃花崗。

  羊城晚報:後人認為黃花崗起義是一次單純的軍事冒險行動,這次悲壯的起義有何意義?

  李吉奎:其實任何暴動都是軍事冒險,比如共産黨人領導的廣州起義,當時很難説有什麼勝算。應該説,黃花崗起義和武昌起義是有關係的,兩者應該連起來看,前者對後者起了鼓動作用,之後,革命的重心就轉到了長江流域。

  這些是確實有記載的。其一,在黃花崗起義前,黃興派譚人鳳拿五千塊錢到長江流域聯繫,要他做好準備。黃花崗起義失敗後,1911年7月同盟會中部總會正式成立。還有一個證據,武昌起義前黃興曾作詩“懷錐不遇粵途窮,露布飛傳蜀道通,”;“能爭漢上為先著,此復神州第一功”,表明當時就已進行了“戰略轉移”,將革命運動由南方轉到武漢。

  黃花崗起義雖失敗但震驚全國,鼓舞了海內外革命志士,促進了辛亥革命高潮的到來。半年之後武昌起義取得成功,不能忽視黃花崗起義所起的作用。

  閒話今昔

  小東營5號

  起義指揮部所在,黃興親率“選鋒隊”由此出發攻打附近總督署

  黃花崗起義指揮部舊址位於越華路小東營5號,是一座頗具嶺南民居特色的青磚大屋建築。它坐北向南,佔地500余平方米,在清代這裡是一位官員的住宅,稱“朝議第”。1911年4月,黃興由香港抵穗,將起義指揮部設在當時距清兩廣總督署(現省民政廳所在地)最近的小東營這處民宅。4月27日(農曆三月二十九日),黃興親率“選鋒隊”(敢死隊)一百多人由此出發攻打兩廣督署。

  1962年小東營5號被定為省文物保護單位。

  浩氣長存黃花崗

  4月27日廣州起義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生命危險將當初能找到的戰死和被俘後慷慨就義的72名革命黨人的遺體葬于廣州東北郊,並改紅花崗為黃花崗。黃花崗墓園始建於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1918年,愛國人士和海外華僑捐資修建了烈士陵園。園內栽有各種開放黃花的草木和木本植物,四季黃花不斷,象徵烈士精神不朽。崗頂為72烈士陵墓,以麻石砌成方形墓基,四週繞以鐵鏈欄杆。上有四柱方形鐘頂碑亭,樹“七十二烈士之墓”石碑一方。後面是一座麻石建成的紀功坊。上半部以72塊矩形石塊,砌疊成金字塔形坊頂,頂上矗立一高舉火炬的自由神像,造型別具一格,頗為壯觀。坊額鐫有章太炎所題篆文“締造民國七十二烈士紀功坊”。

  延伸閱讀

  林覺民《與妻書》

  林覺民,字意洞,福建閩縣人。1906年東渡日本留學,加入同盟會。1911年春在香港參加起義籌備工作,經常奔走于香港、廣州之間。4月24日晚,就在參加起義的前三天,他想到了父母、愛妻,思緒萬千,揮筆疾書,與家人訣別,感人至深。

  4月27日,林覺民在參與進攻兩廣總督衙門時腰部中彈,仍堅持與清兵拼殺,多處受傷,最後力竭被俘。張鳴岐與李準親自審訊,他在堂上縱論世界大勢,侃侃而談,慷慨激昂,説得承審官員也傾耳細聽。他奉勸官吏們洗心革面,捐棄專制暴政,建立民主共和。在關押期間,林覺民受盡酷刑,粒米未食,滴水不進。在刑場上,他面不改色,從容就義,年僅24歲。

  《與妻書》節選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

  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於就死也。吾自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然遍地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彀?司馬青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語雲: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愛汝之心,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顧汝也,汝體吾此心,于啼泣之餘,亦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

  ……吾今死無余憾,國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以父志為志,則我死後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

  ……吾愛汝至,所以為汝謀者惟恐未盡。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國!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可以模擬得之。吾今不能見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時時于夢中得我乎!一慟!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編輯:李丹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