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革命和祖國革命步步相隨
在日本加劇高壓殖民統治的大背景下,一些臺灣革命人士認為“若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當時出版的《臺灣新青年》刊物發表文章説:欲致力於臺灣革命運動,非先致力於中國革命成功。待中國強大時候,臺灣才有回復之時;待中國有勢力時候,臺灣人才能脫離日本強盜的束縛。
因此,一些臺灣革命人士直接回大陸參與革命運動。如臺灣望族“霧峰林家”後人林祖密于1913年春毅然離臺,定居廈門鼓浪嶼並辦理復籍,成為臺灣同胞恢復當時中國國籍的第一人。臺北人李友邦為逃離日本軍警抓捕來到大陸,1924年加入黃埔軍校第2期,畢業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後組織臺胞參與臺灣義勇隊“保衛祖國、收復臺灣”運動。
1926年,一些臺灣青年成立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後更名為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利用報紙、宣傳文書等聯絡臺籍青年從事革命工作。在1927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兩週年的日子,他們發表《敬告中國同胞書》説:“我們的口號:中國民眾團結起來援助臺灣革命!毋忘臺灣!臺灣的民族是中國的民族!臺灣的土地是中國的土地!”
王曉波表示,當時日本人在東北成立滿洲建國大學,吸收大量臺灣學生,不少臺灣人還利用這一條線遠赴冀察魯中共抗日根據地,參與抗日運動。像這樣的例子,在當時不勝枚舉。
“我們可以理解在辛亥百年的過程中,臺灣民眾從未缺席過中國救國圖強的歷史,臺灣的革命其實是和祖國革命步步相隨、息息相關的。”王曉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