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臺灣同胞與辛亥革命

時間:2011-09-28 14:52   來源:新華網

  辛亥革命在臺延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墻頭的槍響劃破舊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的漫漫長夜,也傳遞到遠隔千里的寶島臺灣。1912年元旦,中山先生就任中國民國臨時大總統,向中外記者明確表示,“中國如不能收復臺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之上”,這一振聾發聵的呼聲無疑讓臺灣同胞聞之振奮。

  記者在臺北市二手書店翻閱到的史料顯示,當時臺灣商人大量輸入孫中山、黃興等人畫像、武昌起義戰爭圖畫和以革命為主題的“新三字經”及小説。島內民眾爭相購買,孫中山的名字在臺灣可謂婦孺皆知。

  在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下,臺灣同胞的民族自尊心大增,並積極醞釀反日的民族革命運動。辛亥革命後,孫中山委派臺籍革命青年羅福星等人回臺動員民眾,準備抗日起義。

  1913年3月15日,羅福星在苗栗召開臺灣革命同志代表大會,發表《大革命宣言》,列舉日本帝國主義的21條罪狀,號召臺灣人民起來配合辛亥革命,驅逐日寇,光復祖國河山。這場歷史上著名的苗栗起義雖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告終,但其不屈不撓的鬥爭沉重打擊了日本殖民暴政,在臺灣遍灑了心向祖國、恢復臺灣的革命火種。

  繼苗栗起義後,從1913年到1915年,林圮埔、黃朝、羅阿頭、余清芳等人先後在南投、嘉義、臺中等地展開了抗日反殖民地的武裝鬥爭。

  臺灣著名歷史學者王曉波認為,這些運動是辛亥革命在臺灣的繼續和延長,民族、民主革命精神由此在臺得到發揚光大,為最終收復臺灣奠定了基礎。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