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舍我輩其誰分擔——記臺灣同胞與辛亥革命
新華網臺北9月28日電(記者 李寒芳 李凱)“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舍我輩其誰分擔!”臺灣孫中山史跡館裏陳列著這樣一份正楷手書,上陳“中山先生千古”,落款“北大臺灣學生會敬輓”。
這份由在北大臺灣學生洪炎秋撰寫于1925年孫中山逝世時的輓聯,道出了臺灣同胞痛悼偉人的真情告白,也道出了臺灣同胞百年前救國圖強的赤子之心。
馬關割臺:辛亥革命烈火動力之一
中國國民黨黨史館記錄了這樣一份資料:1895年4月,清政府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孫中山也已積極策劃革命行動。10月日本接管全臺,中山先生同時在廣州發動第一次起義。
由此可見,戰敗割臺,是促使中山先生迅速組織革命團體、採取革命行動的一個動力。
孫中山紀念館原副館長曾一士表示,1894年11月,孫中山先生看到甲午戰爭清廷敗象已顯,國事危殆,遂創立興中會于檀香山;為擴展興中會組織,他派陳少白赴臺籌設興中會臺灣支會。
曾一士表示,興中會的第一個分會在1895年成立於日本橫濱,第二個分會在臺北成立,是由陳少白于1897年赴臺,經楊心如協助,爭取到吳文秀、容祺年等臺灣同胞支援而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正式在臺建立革命據點,為中山先生將臺灣與中國革命運動聯成一體,作了鋪路準備。
繼興中會之後,中國第一個資産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也在臺灣發展革命組織。1910年,中國同盟會會員王兆培到臺灣,吸收臺南籍的同學翁俊明與杜聰明等人宣誓入會,翁俊明還被委任為交通委員負責發展臺灣會務,同盟會臺灣分會同時宣告成立。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的參加者中,就有臺灣籍會員許讚元、羅福星等。後來蔣渭水、連橫、賴和等76位臺籍精英也加入同盟會。
臺灣同盟會成立之時,正值辛亥革命的前夜。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接受革命思想,臺灣同盟會組織也迅速得到發展,並擔當起領導臺灣同胞武裝抗日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