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這是黃興逝世後,章太炎送的輓聯。在黃興長孫黃偉民看來,這也是對祖父最公允的評價。
辛亥百年,歷史重新將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個戰火紛飛卻激情昂揚的年代。居住在長沙、74歲的黃偉民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他眼中的祖父。
“篤實”“無我”寫照一生
黃偉民並沒有見過祖父,但從父親黃一鷗那裏聽到的點滴事跡已讓他對黃興絲毫不感到陌生。“父親説,‘篤實’‘無我’是祖父一生的寫照,也是他留給後代的精神財富。”
“祖父家境優越,如果不參加革命,完全可以過另外一種安逸的生活。”黃偉民説,祖父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浸染,中過秀才,“文似東坡,書工北魏”,棄文從戎絕不是為名利,只因他心懷國家和人民。1916年,戎馬半身的黃興在上海去世,留給後代的除了精神財富,還有厚厚的帳單。
位於長沙縣黃興鎮的黃興故居已成為現代人追憶先烈的去處,但這份殷實的家産在革命時期被黃興變賣,換來的錢用作支援華興會、同盟會的革命經費。後來黃家搬到長沙城裏買的房子,也被黃興變賣捐給革命黨人作為經費,家人卻過上了居無定所的日子。
在黃偉民看來,“篤實”是做人要實在踏實,不追逐名利;“無我”則代表了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舍小我為國家和民族。這種精神不僅在黃興的革命生涯盡顯無疑,也成為了後代恪守謹記的家訓。
不懼失敗只為換來民眾覺醒
黃興直接領導的大部分武裝起義均以失敗告終,有人由此對黃興冠以“常敗將軍”。黃偉民直言:“這種敗,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價值的。”
黃花崗起義戰鬥打響後,黃興率領百餘人的敢死隊,衝進兩廣總督衙門,總督張鳴岐逃跑了,許多革命黨人英勇犧牲,黃興也不幸負傷。
黃偉民告訴記者,本來計劃是十路同時起事、進攻。但戰鬥打響後,有些因為經費不足、缺少彈藥武器未參與,有些人是思想未統一臨陣脫逃。只有祖父率領的一路敢死隊打響了戰鬥。在這次戰役中,黃興的右手食指和中指被打斷。
“祖父明知不可行而為之,只為向踴躍捐款的國人、海外華人交代。”黃偉民説,黃興就是希望用這種方式喚醒廣大民眾,他並不在乎自己的生死,失敗了還可以站起來再戰鬥。
黃透露,事後黃興用左手寫了長達17頁的起義報告書,總結了在偏僻地區多次小起義不成功的原因。後孫中山採納其建議決定轉戰大城市。
祖父功過留待後人評説
教過書、曾任第七至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的黃偉民如今過著平淡的生活,更多的時間花在聯絡和幫助湘籍辛亥後裔上。
“我們應正確看待辛亥革命的歷史功過。”針對一些人的辛亥革命“失敗論”,黃偉民曾在公開場合表示,不應該把後人的看法強加到辛亥革命者身上。不管採取了何種方式,辛亥革命最終達到了推翻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制之目的,從這點看辛亥革命無疑是成功的。
黃偉民認為,辛亥革命不是某個人的功績,而是一個群體、一代人的奉獻。紀念辛亥革命,就要宣傳和頌揚整個革命群體。
作為辛亥革命時期最重要的領袖人物之一,黃興與孫中山常被時人以“孫黃”並稱。不管外界或史學家如何評價黃興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黃偉民記住了父親臨終前的囑託:“不要去寫你的祖父,也不要寫我,墓碑上不要刻任何字,功過留待後人評説。”(記者 劉雙雙 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