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百年思悟
——專訪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
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記者 崔靜)作為我國的八個參政黨之一,由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創建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與孫中山及其領導的辛亥革命淵源深厚。民革創始人和老一輩領導人中,有許多都曾追隨孫中山親身參加辛亥革命。
在新世紀的今天,如何評價百年前的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及孫中山思想留給我們什麼現代啟示?紀念辛亥革命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哪些重要歷史意義?圍繞這些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周鐵農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暢談了自己的所思所悟。
繼承和發揚孫中山精神是民革的使命與職責
記者:請簡單談談民革與孫中山先生及中國國民黨的關係。
周鐵農:民革不僅僅和孫中山先生的淵源深厚,和中國國民黨也有許多歷史和社會聯繫。民革老一輩的領導人,如李濟深、何香凝、邵力子等,都曾經是中國國民黨的元老;後來的領導人,也有許多與中國國民黨的歷史淵源很深,比如民革中央原主席李沛瑤是李濟深的兒子,原主席何魯麗是何思源的女兒,原名譽副主席賈亦斌是蔣經國的同窗好友等等。
作為原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創建的民主黨派,民革對孫中山先生一向懷有崇高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民革從孕育、成立到發展,一直受到孫中山先生思想和精神的重要影響。繼承、發揚孫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是民革的優良傳統,是民革的使命與職責,也是民革作為參政黨最基本、最重要的特色。
辛亥革命的不朽業績值得大書特書
記者:如何評價辛亥革命在中國歷史進程中的意義?怎樣看待辛亥革命的成敗得失?
周鐵農:辛亥革命把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一舉推倒了,建立了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為中國的近代化提供了政治和制度條件,為中國開啟了通向光明的閘門,這一不朽的業績值得大書特書。
1912年3月11日公佈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第一部資産階級民主憲法。它徹底否定了封建專制制度,在中國人民面前提出了一個嶄新的民主共和體制,為使中國從封建專制政體轉軌到近代民主共和政體作出了法律上的保障。
隨著封建帝制的廢除,附生於封建帝制的種種腐朽制度也被次第掃除,例如世襲制度、太監製度、包衣制度等等。所以,辛亥革命推翻帝制的實際政治影響和思想影響,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料。政治體制的革故鼎新,社會習俗的除舊布新,的確使民國初年的中國政治和中國社會面貌為之一新。
然而,自袁世凱取得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後,民國政壇風雲不斷。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政治上的挫折呢?歷史的發展自有其內在的邏輯。辛亥革命畢竟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它包括民主思想的大規模傳播和民主主義革命行動的疾風暴雨似地推行。民主思想的大規模傳播,為民主主義革命的推行起到了極其重要的輿論動員作用;而民主主義革命的實現,使全國的老百姓受到了一次極其難得的民主主義的教育和洗禮。
經受過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洗禮的人們,自然不會容忍袁世凱背叛共和與復辟帝制。僅僅做了83天皇帝夢的袁世凱,便在全國人民的唾罵聲中憂憤而死。袁世凱反對民主、背叛共和失敗得那麼慘、那麼快,原因何在?這顯然是辛亥革命用實際行動向全國人民普及了民主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説,辛亥革命沒有失敗。歷史發展儘管不是那麼徑情直遂,但歷史發展按照一定規律朝著某種不變的方向前進,又是不能改變的。袁世凱的失敗,再次證明了這一真理!
記者:時隔100年,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意義何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振興中華、民族復興的理念對當今中國的發展有何啟示?
周鐵農:作為中華民國的主要創立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今天回望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我認為,孫中山振興中華的偉大理想,孫中山開創的革命事業,孫中山的思想,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的精神,以及孫中山的偉大旗幟,都是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而孫中山追求民族獨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主張,孫中山“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民之需要”的理念,孫中山以實業化為中心,以民主政治為杠桿,以科學、教育和文化的發展為必要條件,走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藍圖設計,是我們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參考和借鑒。其中具有突出現實意義的有兩項:一是民族平等和國家統一思想;二是關注民生幸福、實現國家富強的理念。
辛亥革命為共産黨的誕生提供了條件
記者:您曾經説: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有兩點,一是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二是為共産黨的誕生提供了條件。對後者應如何理解?
周鐵農:我覺得正是辛亥革命所倡導的民主共和這樣一些思想,以及辛亥革命而引發的對中國前途更深入的思考,才有了後來的新文化運動以及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一直到中國共産黨的成立,從這個意義上看,辛亥革命實際上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提供了條件,辛亥革命把洋務改良運動引向了革命。而中國共産黨成立則把中國的革命從原來意義上的民主革命,引向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直到今天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如果詳細分析辛亥革命百年曆史,再研究中國共産黨成立90年的歷史,就會對我們今天所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加充滿信心。
以共同歷史記憶推進祖國統一
記者:今天紀念辛亥革命,對兩岸關係發展具有哪些重要歷史意義?
周鐵農: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歷史,留給我們豐富的思想遺産,也帶給我們深刻的現代啟示。從臺灣同胞積極投入辛亥革命,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對臺灣的關切,諸多史實告訴我們,臺灣與大陸是一家,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是海峽兩岸同胞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統一而共同奮鬥的歷史。紀念辛亥革命、分享它的光榮是聯繫兩岸同胞之間的一條重要精神紐帶。今天,在祖國統一大業還沒有完成之際,我們更應該珍惜歷史,銘記歷史,以共同的歷史記憶來增進民族認同感,以對辛亥革命的紀念為交流平臺,增進兩岸之間的互信,共謀祖國統一大業。
中國近代史上最屈辱的一頁,莫過於甲午戰爭後將臺灣割讓給日本。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兩岸人民同悲共憤,國內的政治改革和武裝起義由此風起雲湧。辛亥革命爆發後,身處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同胞非常振奮。一些臺胞衝破阻力,回到大陸,親身參加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而更多的臺灣同胞在大陸的革命影響下,發起了臺灣島內的抗日運動。為了“驅逐日寇,收復臺灣”,他們前仆後繼組織武裝起義達10次之多。一段辛亥革命的歷史,就是兩岸人民為追求民族尊嚴、民主自由、民生幸福,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是屬於兩岸人民共有的歷史。
辛亥革命從發生至今已經100年。兩岸無論是在相對隔絕的時期,還是在交流往來頻繁的年代,孫中山和辛亥革命都是兩岸人民共同的記憶、共同的精神激勵。我們要充分發揮紀念辛亥革命這個交流平臺的作用,努力增進兩岸交往,增進兩岸互信,共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進程。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現在民革基層組織及黨員發展情況?民革計劃舉行哪些活動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
周鐵農:截至2011年6月,民革共有黨員近十萬,在全國除西藏、臺灣之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建立了省級組織。截至2010年底,共有地市級組織265個,縣級組織50余個,基層組織4000余個。
民革黨員主要分佈在大中城市,以與原中國國民黨有關係的人士、同本黨有歷史聯繫和社會聯繫的人士、同臺灣各界有聯繫的人士為主,特別是以其中的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截至2010年底,民革黨員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佔51%,平均年齡為53.7歲。
當前,兩岸都在為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民革作為中國八個民主黨派中與孫中山淵源最密切的黨派,從中央到地方,都開展了形式多樣、富有意義的紀念活動。例如,舉辦“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系列講座”,舉辦“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全國中國畫作品展”及“紀念辛亥革命100週年民革全國書法展覽”等。民革中央還在中央網站上開設“辛亥革命網上博物館”,為廣大網民特別是民革黨員提供緬懷辛亥英烈、研究辛亥歷史、獲取辛亥史料的便捷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