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金衝及:歷史不能讓辛亥革命蒙塵

時間:2011-09-21 15:31   來源:中山日報

  辛亥革命的意義被一代代人低估了

  “沒有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人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往往是認識不足的,因為他們不能體會到要推翻已經沿襲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

  記者:在討論會上,許多專家都指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被低估了,您怎麼看?

  金衝及:低估已成現實,我們紀念新中國成立多少週年、紀念改革開放多少週年,但是辛亥革命的紀念往往成為學術界小圈子裏的事情。在國家十五大報告中指出,中國近代20世紀歷經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接著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然後是1978年十一次三中全會的召開,中國進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新時期的突出特點是改革開放。如今,後兩者大家都知道,但是前者許多年輕人根本就沒把它看成一回事,林伯渠説的,“沒有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人對辛亥革命的意義往往是認識不足的,因為他們不能體會到要推翻已經沿襲了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要知道,這可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古代我們常講 “國不可一日無君”、“天地君親師”,皇上是至高無上的,我們老百姓只是子民,《紅樓夢》裏説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舍得自己的肉一片片割了才敢把皇帝拉下馬,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從世界範圍來講,西方的發達國家除了美國跟法國以外,都實行的是君主制度,英國的女皇到現在還有,德國那時是威廉一世,俄國是沙皇,日本、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都是如此,中國一下把皇帝打倒了,原來被看作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帝都可以打倒,還有什麼別的陳舊東西不能懷疑的?人們的思想獲得了驚人的解放,封建統治網路的頭給敲掉了,整個統治階層亂套了。孫中山説,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子民是不是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這是另一個問題,但是人的觀念起了很重要的變化。辛亥革命七年後就有了“五四運動”,十年後共産黨成立,要是沒有這個革命,在清朝末年皇權統治之下,這些都是很難做到,至少不會那麼快實現,可以説辛亥革命影響了方方面面,經濟、社會、文化、風俗習慣都改變了。

  “書籍第一卷寫到1962年底,準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但那個時候政治空氣比較緊張,於是就擱淺了,一擱下就是25年,粉碎‘四人幫’後才撿起來。”

  記者:我們很好奇,當初辛亥革命這個議題是如何跳進學者的視線?您是怎麼踏上這條研究道路的?

  金衝及:我今年82歲了,但是我仍然記得我小時候是在國民黨教育之下成長起來的,每個周都會舉行總理紀念周儀式,背誦《總理遺囑》,而且小時候我們經常看孫中山的連環畫,講述了少年時代孫中山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所以對他的敬仰不是作為研究工作者才有的,而是從小耳濡目染。

  為什麼研究辛亥革命研究孫中山,其中也有原因,我是復旦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畢業後留校任教。過去老先生認為近代史不是學問,所以關於中國近代史完全沒有合適的課本,只有一本範文瀾老師主編的《中國近代史》,但講到義和團運動以後就沒有了,找個教本實在太難,研究也極為薄弱。1961年我參加了辛亥革命50週年武漢的一個討論會,會上許多學者提出要提倡對辛亥革命的研究,經過多年的積澱,我就和胡繩武先生下決心寫一部比較詳細的辛亥革命歷史的書籍《辛亥革命史稿》,寫到1962年底,書籍的第一卷準備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但那個時候政治空氣比較緊張,夏衍拍了部反映國民黨的電影,江青説怎麼現在還宣傳國民黨呢?而我的這第一卷都在寫國民黨人的事情,那就更不行了,於是書籍出版就擱淺了,一擱下就是25年,粉碎“四人幫”後,才撿起來,兩人出了四卷本共150萬字,最近又再版了。書籍出來後獲得第一屆郭沫若歷史科學獎,各方面的評論還可以,這也是對我們研究的鼓勵吧。

  辛亥革命的當下價值

  “孫中山提倡民主,他自己就是榜樣,做了大總統後,有人向他下跪,他馬上把別人扶起來,説自己只是人民的公僕。‘人民公僕’的概念,就是由他第一個提出來。”

  記者:在您研究孫中山先生這麼多年,您認為他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您最認可他的又是什麼?

  金衝及:他首先是一個有眼光的人,中國近代社會面對的矛盾和問題不計其數紛繁複雜,但是孫中山提出來“民族”、“民權”、“民生”,把民族獨立、民主政治、民生幸福作為追求目標,並且通過革命來解決,從千頭萬緒的問題中提綱挈領地提出來的,儘管孫中山先生並沒有完全解決,但他影響的遠遠不止一代中國人。在他那個時代,一些思想家、政治家在某個問題上認識比他深刻的有,但從總體上提出這一目標並對中國人思想造成的如此大變化,沒有人能夠和他相提並論。

  其次,他本來是香港西醫書院即現在的香港大學醫學院中第一屆第一個拿到西醫執照的醫生,在廣州很有社會地位,但是為了救國家,他毅然投身革命,以後受到挫折夠多的,但從來沒有灰心,堅持不懈的精神令人欽佩。

  另外他提倡民主,他自己就是榜樣,做了大總統後,有人向他下跪,他馬上把別人扶起來,説自己只是人民的公僕。“人民公僕”的概念,就是由他第一個提出來。有位國民黨元老吳稚暉在回憶錄裏寫道,他比孫中山年長一些,有次外出,安排他住在孫中山隔壁房間,等他快要睡著的時候,有人輕輕放了一個東西在他床下,他起來一看,原來是孫中山拿了一個尿壺給他。這樣的細節反映出一個大總統沒有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而是和普通人一樣。他這樣的遠見卓識、堅韌不拔的精神,民主的作風確實令人景仰。

  記者:我們如今研究辛亥革命,了解這段歷史,到底對現在有什麼參照?

  金衝及:做學問都沒有功利性的,它併為當下服務,但是我覺得,一個民族只知道自己過去的輝煌是沒有用,他如果不了解自己過去的苦難,不了解自己是一步步怎麼艱難走過來的,就沒有希望。為什麼美國現在對華盛頓、對林肯那麼尊重,在各種廣場,到處豎立著他們的塑像,年輕的父親們在塑像面前向孩子們講述偉人的歷史?隨著世界多極化發展,以後國家之間綜合國力的競爭,除了經濟、軍事實力以後,還有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對自己一步步怎麼走過來的歷程理解得越深,凝聚力越大。美國如此,其他國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做呢?

  人物介紹:

  金衝及,1930 年 12 月生,著名學者,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繼郭沫若、劉大年後第三位被俄羅斯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的中國學者。1951年,金衝及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後留校任教,中共中央華東局、上海市委《未定文稿》主編,文化部政策研究室研究人員,北京文物出版社副總編輯。金衝及曾是原中國史學會會長、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主編過《周恩來傳》、《毛澤東傳》、《劉少奇傳》、《朱德傳》等作品。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