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鈞:辛亥革命的“救火員”

時間:2011-10-12 09:5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南昌10月10日電 題:李烈鈞之孫憶祖父:辛亥革命的“救火員”

  中新社記者 劉佔昆

  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國近代史上永遠留下了李烈鈞將軍的名字和事跡。辛亥百年紀念日前夕,中新社記者尋訪了李烈鈞將軍之孫、民革江西省委員會副巡視員李季仁,從他的講述中回憶了這位文武雙全的將軍在一百年前戰火紛飛年代的點滴事跡。

  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

  李烈鈞(1882~1946),字協和,號俠黃,江西武寧人。李季仁雖然沒有見過祖父,但在祖母身邊長大的他,時常聽長輩講李烈鈞英勇善戰的故事,這令他從小就非常崇拜李烈鈞。

  “早年,祖父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參加了1911年辛亥九江起義並任總參謀長,有力支援了武昌起義。1913年,在湖口起義,李烈鈞就任討袁軍總司令,揭開二次革命的戰幕;1915年,與唐繼堯、蔡鍔一起護國討袁;1917年,擔任孫中山在廣州組織的軍政府參謀總長……”,年近60歲的李季仁向記者介紹起他的祖父李烈鈞,滔滔不絕、滿腔自豪。

  李季仁説,袁世凱曾用200萬元為李烈鈞“祝壽”,並提出為他晉勳,想以此收買他,都被他拒絕。1913年7月12日,李烈鈞在江西湖口成立討袁軍總司令部,就任總司令,打響了二次革命的第一槍。他在討袁通電中説“寧做自由鬼,不做專制奴”。

  前不久,李季仁特意前往廣州大元帥府。“看到了祖父工作、生活的地方,感覺非常親切。”李季仁拿出他保存的三張翻印的“大元帥令”告訴記者,祖父曾在孫中山的大元帥府擔任過兩任參謀總長。

  辛亥革命“三度救火”

  1911年秋,李烈鈞奉命北上,參觀清政府在天津馬廠舉行的秋操。武昌起義爆發後,10月17日,李烈鈞接江西方面電促返贛,于26日到達江西九江,擔任九江起義軍軍政府總參謀長。

  李季仁介紹,九江起義不僅卡住了長江的咽喉,將長江防線攔腰截斷,並大大減緩了長江下游清政府對武昌的壓力。李烈鈞“首度救火”成功,九江革命勢力因此大振。

  當年11月,李烈鈞應安徽革命黨之請,派團長黃煥章率領兩營兵光復當時的安徽省會安慶。不料,黃煥章的隊伍到安徽後紀律廢弛,士兵們到處搶劫掠奪。李烈鈞聞訊後親自帶領兩艘兵艦和一營步兵趕赴安慶處理違規軍士,迅速安定人心。李烈鈞在安徽“二度救火”,使得安徽被納入革命黨的勢力範圍。

  隨後,李烈鈞繼續西上抵達武昌後,被黎元洪任命為五省聯軍總司令兼任右路軍總司令。他迅即部署海陸兩軍,控制武昌軍事要地;尤其是成功説服當時在九江的清朝海軍宣佈起義,倒向革命軍,並使之遊弋長江水域,令北洋軍的馮國璋、段祺瑞部隊不敢越過長江,保護了武昌起義的成果。12月底,在革命軍對清軍發動的黃孝戰役中,李烈鈞率領右路軍奪取了黃陂週邊陣地,成功“三度救火”。

  李季仁説,李烈鈞在九江、安慶、武昌三地的指揮作戰,三次擔當了“救火隊員”的角色,為辛亥革命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武雙全的革命家

  李烈鈞自幼讀書習武,雖為武將,但他熟讀百家,貫通經史。廬山仙人洞所題“常樂我凈”,石鬆之石上所題“縱覽雲飛”均是李烈鈞的手筆。

  李烈鈞一生育有十個子女,盧溝橋事變後,他把身邊到了服兵役年齡的五個兒子送到軍隊,其中有兩個正在大學讀書,也中斷學業,奔赴疆場。他在贈詩中寫道:“我送兒輩出鄉關,殺盡倭寇方回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李季仁説,祖父李烈鈞在病危中立下遺囑:“茲者強敵雖摧,危機猶伏,全國同胞,務祈上下一心,精誠團結,咨諏善道,察納雅言,緊握千載一時機會,迅速完成現代國家之建設,共維世界永久之和平。”

  1946年2月20日,李烈鈞病逝于重慶,國民政府特發褒揚暨國葬令,歸葬原藉江西武寧。

  光陰荏苒,辛亥百年過去。從前交通不便的江西武寧,如今也于前不久通上了高速公路。10月9日,記者來到李烈鈞的家鄉江西武寧縣,從協和大道,走過協和中學,再到豫寧公園的李烈鈞墓,依然可以感受到李烈鈞在當地深受敬仰。(完)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