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從辛亥百年的歷史節點繼續出發

時間:2011-10-10 08:29   來源:新京報

    社論

  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正是為了從這一中國近現代偉大歷史事件中汲取營養,從而獲得進一步推動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大業的精神力量。

  百年前寧靜的這個夜裏,武昌城內“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倉促間打響的第一槍,異常尖利地劃破了黑暗中的神州上空。在之後短短幾個月內,隨著各地風起雲湧的響應,統治中國200多年的滿清王朝轟然倒塌,統治中國2000多年的大一統皇權專制制度也同時壽終正寢,中國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從這個意義上,正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昨天在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大會上所言,辛亥革命開啟了中國前所未有的社會變革,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儘管一百年後的今天,關於辛亥革命的學術研究仍然不斷有新的史實和不同的見解問世,但有一些基本共識是無需置疑的

  辛亥革命之所以爆發,根源乃是舊有的封建帝制無法應對來自西方的全方位挑戰及中國社會內部的現代化吁求。滿清統治者雖然也試圖作出、甚至已經作出過一些重大的經濟、政治體制方面的改革,但總的來看,所有這些改革都一再遠遠地落後於社會民意的呼聲,終致和平改良之路越走越窄,革命洪流不可阻擋地席捲而來。

  此外,清廷于1911年春天開始強行推動的鐵路國有化這一致命的政策錯誤以“保路運動”這個歷史概念而為後人所牢記被認為是點燃這場永載史冊的共和革命的導火索。或者亦可以説,它是壓垮搖搖欲墜的滿清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此可見,正是滿清統治者的一味自私和短視,導致了其自身的滿盤皆輸。

  辛亥革命的巨大歷史成就有目共睹:1912年1月1日宣告成立的中華民國成為亞洲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國,其後復辟帝制的企圖無一不以身敗名裂告終,民主與共和體制從此在中國紮根。儘管,孫中山先生及中國第一代現代化先驅們追求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理想,即使到了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待完成。但不管怎麼説,正是由於辛亥革命及其打開的之後一連串“革命敘事”,這些從外部世界引入的全新理念才能夠如此深入中國人心。

  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紀念辛亥革命,正是為了從這一中國近現代偉大歷史事件中汲取營養,從而獲得進一步推動國家現代化和民族復興大業的精神力量。

  而在百年後的當下,伴隨著30年改革開放,中國社會積澱了強大的物質基礎。今天,不僅國家獨立、民族解放早已不是問題,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同時,隨著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資訊化時代的到來,全體國民對於現代政治文明的認識和理解也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高度。在此種新的條件之下,中華民族在歷史大變局中的現代化轉型和復興使命,有什麼理由不在我們這一代中國人手中完成?

  自鴉片戰爭以來近兩個世紀的苦難曲折的現代化征程上,像辛亥革命這樣的歷史大業,應當、也只能是一個階段性任務,但民族進步與文明復興的事業,卻是一條永無止境的跋涉之路。

  孫中山先生雲“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這種清醒的意識於今而言,仍然具有強大的歷史穿透力。中國的現代化轉型是不可逆的。繼續推動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改革,是中國未來進一步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期待,當代中國從辛亥百年這樣的歷史節點上,繼續出發,用智慧和勇氣推動國家進步和民族復興。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