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開始的辛亥革命:血淋淋的“剃”與“留”

時間:2011-10-08 15:50   來源:新華網

  辛亥革命百年 從“頭”開始的革命

  新華網北京10月4日電(記者 趙穎)56歲的閆秀珍每月要燙一次發。有輕微波浪卷的短髮使她看起來幹練穩重,而且作為中國美發美容協會會長,這也符合她的職業和氣質。

  “中國人現在可以自由選擇髮式。但歷史上,髮型問題甚至能招來殺身之禍,”她説。

  血淋淋的“剃”與“留”

  1644年隨著清朝政權的建立,統治階層開始在全國強行推廣滿族的辮發。

  北京市美發美容行業協會高級顧問張有旺説,漢族人深諳孔子“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教誨,並視剃髮為蒙羞、受懲,因此堅決抵制。順治皇帝進而頒布嚴厲的剃髮令,“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的口號自此流傳。

  張有旺介紹説,當時各地官府派剃髮匠和劊子手上街給人強行剃髮,違抗者被當場砍頭,並把頭挂在剃頭挑子上示眾。

  史料記載,清軍為逼迫江陰人民服從,攻城81天后屠殺了17萬人。

  由滿漢政權更替而引發的“剃髮”、“留發”之爭,雖然以清王朝的軍事勝利和漢族男子改束髮為結辮而告終,但因髮型而起的矛盾卻遠未結束。

  蓄髮與剪辮

  很多民間起義都以蓄髮作為反抗清朝統治的政治標誌。太平天國起義更頒布了“蓄髮令”,要求男子恢復古代束髮不留辮的習俗,違者“殺無赦”。起義失敗後中國男人的頭上繼續梳著辮子。

  晚清時期,中國男人的辮子和女人的纏足被視為落後與積弱的象徵。很多海外留學生把辮子盤起來或乾脆剪去。此外,人們逐漸感到辮子給生産生活帶來很多不便。

  辛亥革命使剪辮得以全面開展。武昌起義後,湖北軍政府立即宣佈辮發為清罪狀之一,並頒佈公文禁止公眾蓄辮。1911年末,在即將結束延續了200多年的統治前,清政府頒旨允許民眾自由剪辮。

  張有旺説,清王朝的覆滅不是導致新王朝的建立,而是中華民國的誕生。髮辮的壽終正寢也並未讓中國人重新束髮于頂,而是短髮的普及。剪辮運動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

  從禁燙到開放

  新中國成立後,各種服務業亟待發展。但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讓剛剛起步的美發業陷入停滯。十年間,燙髮和披肩髮被禁止,美發工具被銷毀或沒收,許多手藝高超的美發師全無用武之地。

  張有旺1953年起在北京前門的沐晨齋當學徒,是北京資歷最老的美發師之一。這位74歲的老人見證了中國美發行業幾十年的變革歷程,在業內有著“活字典”的美譽。

  直到1977年,人們才可以“偷偷”燙髮了。張有旺回憶説,當時燙髮必須憑單位的介紹信,還不能做大波浪,只能稍微燙點花兒再紮起來。

  1978年,享譽京城的四聯美發廳引進了幾臺新式電燙機,不僅吸引了大批顧客,還招來了外國記者。四聯美發美容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吳秀敏説,改革開放後中國恢復燙髮的消息隨之傳播世界。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美發業全面恢復燙髮等服務。隨著個體髮廊的大量涌現,日本、港臺等地新穎的髮型被引入中國內地,受到年輕人的喜愛。中國人可以真正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髮型。

  閆秀珍説,美發行業的從業者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剃頭匠,而是掌握美學、化學、幾何、物理、心理學等方面知識的美發師。

  商務部和中國美發美容協會的聯合調查顯示,截至2010年底,中國有120多萬家美發美容店,從業人員超過700萬。去年全行業營業額達3800億元。而1977年,全國僅有1.1萬家理髮店,理髮師約37萬人。

  中國美發師在借鑒日、英等國先進美發技術和時尚設計的同時,也在嘗試創造符合中國人特點的髮型。

  吳秀敏説,四聯的160多位美發師可以為顧客做出幾十種髮型。這裡的日均客流量達上千人,年營業額超過2700萬元,高於業內平均水準。

  30多年來,李女士一直在四聯做頭髮。這位83歲的退休教師頭髮花白,略顯稀疏。她堅持每三個月燙一次頭,花費約200元。

  “四聯的美發水準和服務品質一如既往的好,我每次來心情都很愉快.”她説。

  閆秀珍説,髮型不僅是一種髮式風俗,還涉及政治變革和社會變遷的重大問題。髮型雖屬於個體,也關係到政治制度、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社會風尚。它是歷史的見證,更是個人和社會發展軌跡的真實記錄。

  宋超最近把一頭短髮染成了咖啡色,他認為這樣看起來更精神。

  “我不喜歡太前衛。髮型代表一個人的品味,正確的選擇能給周圍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這位24歲的汽車銷售員説。

編輯:普燕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