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舉辦“辛亥革命百年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10-05 11:13   來源:中國新聞網

  由臺灣“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共同主辦的“辛亥革命百年回顧”國際學術研討會,3日在臺北“中研院”近代史所舉行。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黃克武在演講中指出,要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産生的思想根源,必須從革命爆發的當時前看兩三百年,重視晚清面世的十幾本書。

  他説,從晚明開始,中國思想界內部就已併發出了一股反封建專制的思潮,從黃宗羲、顧炎武、唐甑到清中葉的龔自珍等每人平均“譏切時政,詆毀專制”,促成晚清思想的解放,對在中國傳統下思索解決封建專制問題的士大夫來説,西方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理念的隨傳教士傳入,無疑又提供了一個被認為有效的制度來實現“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

  至晚清最後的十年,隨著留學生的增加,譯介新思潮的內容變得更為豐富。晚清思想家對民主共和思想的宣揚和革命理念的傳播,奠定了辛亥革命的基石。當時有十幾部書刊發揮了很大的影響力。在思想上啟迪人們,“走向共和”。

  這些著作分別是譚嗣同的《仁學》、嚴復翻譯的赫胥黎的《天演論》、梁啟超的《新民説》、孫中山言論中有關“三民主義”的文字,章炳麟的《訄書(第二版)》及其革命政論、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警世鐘》及《獅子吼》劉光漢等合作的《中國民約精義》、金天翮的《女界鐘》、章士釗翻譯的《孫逸仙》、《民報》和《新民從報》雙方對於中國前途的論戰文字。這些作品帶來了對新時代的嚮往,也提供了辛亥革命的思想溫床。

  黃克武認為,其中直接激勵人們求新、求變思想的三本書是譚嗣同的《仁學》、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和梁啟超的《新民説》。

  在他看來,《天演論》是近代中國革命與立憲思想的共同源頭。一方面它鼓勵人們積極地應變圖強,使一部分人因此走上了激烈革命的道路,另一方面它主張“漸進”、“調適”,因為天的演化是逐步變化的,這一理論與改革派的漸進保守主張較符合,當時的立憲派就擇取了《天演論》中的漸進主張。與日後激烈革命行動最密切的則是主張“衝決綱羅”,破除綱常名教的譚嗣同《仁學》一書,而梁啟超的《新民説》,乃是時人思想日趨複雜的反映。

  黃克武並稱,辛亥革命百年之際,“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正推動再版這些著作。

  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齣席了今天的研討會開幕式。(記者陳立宇 韓勝寶)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