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各地李氏

  時間:2007-12-12 10:32    來源:     
 
 

江西臨川楊溪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居信公,住在今江西臨川縣楊溪鎮的李氏家族,保存了一本珍貴的家譜,即道光十五年李輝等修的《臨川李氏支譜》。其中記載了有關這支家族的遷衍情況。
     據載,這支李氏家族是江西豐城李氏家族的一個支系。其遷江西臨川的開基祖名居信,至臨種楊溪後,又繁衍為12支,他們都尊居信為始祖。

江蘇安山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元之公,道光十九年(1839)李沅修《李氏家譜》載:今江蘇安山的李氏宗族,其先祖南渡而至浙江的書川(今浙江吳興縣),傳至宋代元之公, 自雪川來吳(江蘇)做官,因而在江蘇的安山一帶定居下來,為其開基始祖。自三世祖,有敬、洪、綱、權四公,分為四大支,分支的各家族有住上茅的,有住上障的,有住胥口的,有住玉峰的,還有住常熟的。住在迂裏的一支,是五傳之祖余慶公的後裔,到清道光年間已二十餘年。

浙江壽昌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茂十公 ,清國子監博士熊士鵬所撰《道光五年(1825)李氏宗譜序》中説,浙江壽昌的李氏家族的開基始祖叫茂十公,當時從江西遷住浙江壽昌,其後代繁衍分支,而日益族大人眾。

浙江紹興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樂天公,在浙江紹興,有一個李氏大宗族,明朝時期就已經是越東的望族,至今更是支庶繁茂,流佈廣遠。
  據同治九年(1870)李向榮等修《山陰天樂李氏宗譜》載,這個李氏宗族屬大唐裔孫,即汝陽王(王進)的四世孫庶,李唐末時為避朱溫之亂,從陜西風翔,遠遷至浙江。在浙江紹興的開基之始祖,名樂天公,于昭宗天佑年間,定居山陰(浙江紹興)岱鷗。他的後代繁衍,代有分徙。其中有遷至兩浙東西的,有遷大江南北的,甚至遠遷邊地綏德口外和遼東,而成為當地巨族。遼東這一派遷徙的時間大約在清同治年間,遼東一房剛遷不久,綏德派又從西迂迴浙江,這一房的源流記載最詳。

山東高密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漢代名將李廣,同治十年(1871)李敦芳等編《高密李氏家譜》載:今山東高密李氏,出自漢將李廣之後,是當時西京的名門。李廣的後人有一支從隴西遷徙至山東高密,並且世世代代定居在這裡,成為高密人。
     高密李氏有譜可查者,為四始祖:其一為死,字德溫;其二為會之(五世祖);其三為性之;其四為有顯,在元朝時任西臺御史。
     會之生珠,字廷珍,廷珍生敬祖,字崇孝,為提舉。提舉生均達,均達生伯榮,字廷亨,亦為提舉官。伯榮生二子,大的叫珪,字允敬;小的叫遜,字允謙,為閩藩陜閫司幕官。李遜生二子:一個叫本,字文宗;一個叫俠,字文英,別號松庵,為鎮海太倉教授。松庵生有七子,其第三子為司馬。

浙江余姚李氏
  其開基始祖為李信(武一信公) ,在浙東有李氏望族,舊譜稱三江李氏,因其分佈于三江:藍溪葉岙為姚江;奉川江口為蕙江;仲夏江東、江北為甬江。
     三江李氏出自隴西中一支,東遷到山東,而其中再一支由山東遷姚(浙江余姚),由余姚遷至三江;分成三大支。
     李信生二子:大的叫懇,小的叫憩。懇公十四世孫有嚴、滋,嚴仍居藍溪,為藍溪始祖;滋遷徙至奉鄞,為今奉鄞始祖。憩公十四世孫叫孝祥,遷居於葉岙,為葉岙始祖,此即三江李氏之三大宗。
     藍溪李氏這一房中,有裔孫叫泌,字長源,封鄴縣侯。李泌房係中有光州刺史名杞,為避朱梁翦滅之禍,隨王審做官到福建,於是定居於福建長溪,成為長溪顯姓。後人有秉義公,被送往福建江口服役築堤,於是把家安在那裏,江口李氏便自此始。
     余姚李氏中,還有一支遷徙自浙江上虞。
     余姚李氏有譜記載,共23世,其中王爵侯封者2人,相者五5人,尚書3人,觀察使1人,提刑者1人,節度使3人,元帥總管3人,刺史、郡守與節度使、進士等22人,尹尉簿判之屬28人,真可謂族大名望。

江蘇無錫李氏
  其開基先祖為太保公,光緒十一年(1885)李怡延等修《夫椒李氏家乘》記載,江蘇無錫之李氏家族,其先祖自秦漢而下,以至於唐,有遷河南固始縣的,有遷福建邵武的。至宋朝,邵武房係中出了名臣李綱,他的後裔太保公,僑居梁溪(今江蘇無錫縣)之李墅,因而乙太保公為梁溪李氏的開基始祖。從宋代至清代,此家族已繁衍了好幾百年,成為當地大姓。

湖北枝江李氏
  其開基先祖為份公,光緒十三年(1887)李烈卿修《旌陽李氏宗譜》記載:旌陽(今湖北枝江)李氏的始祖名微,初居隴西,後遷徙至湖南的常德,繼而又遷江西饒州(江西鄱陽縣)。此家族傳到份公時,已是宋朝。份公在宋紹興年間登進士,並被任為旌陽令,他把家安在旌邑之南門,成為旌陽李氏的始祖。
     旌陽李氏的後裔有遷西裏的,有遷椿峰的,有遷東山的,還有遷上宅及隴上的。其前代世系口下:
     1.陜西漢中西鄉李氏
     據光緒十五年(1889)李友植等修《漢中西鄉李氏譜》所載,在今陜西漢中西鄉的李氏家族,是明朝中葉遷去的,至清朝光緒年間,已有300年的歷史了。
     2.山東鄒平李氏,其開基先祖為天錫公
     據道光三十年(1850)李濤等修《鄒平李氏族譜》載:山東鄒平縣的李氏家族,是明代洪武四年,其祖天錫公由河北棗強遷至鄒平郡北之輝裏莊,至清朝已相沿數傳。
     3.湖南桃橋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眉海公
     4.今湘東桃橋李氏,是明朝建文年間,由江西遷去的。據光緒十九年(1893)李良讚修《湘東桃橋李氏宗譜》載,其始祖眉海公,在明建文時期,由江西遷至湖南,落籍湘東。傳至達公、超公時,一個遷桃坪,一個遷桃橋,分別為桃坪、桃橋開基始祖,到清光緒年間,已歷500五百多年,傳20代,丁衍數千。

江蘇丹徒李氏
  其開基先祖為唐宣宗第九子昭王汭,據民國十四年(1925)李純錫等修《開沙李氏宗譜》記載,今江蘇丹徒縣開沙之李氏,出自唐宣宗第九子昭王吶。在唐末,為避黃巢之亂先遷新安(在今安徽歙縣內),再遷祁門(今安徽祁門縣)。
     傳至宋代有太二公,由祁門遷居到江蘇丹徒之開沙。
     從太二公往上溯,其世系是:昭王油生三子:伴、佑、佯。時佑為饒州刺史,遭黃巢之亂而亡,為歙州刺史代葬,佯聞,往歙州謝之,隨即便定居於歙縣。以後黃巢義軍又攻陷歙縣,李佯再遷黃墩。不久唐亡,又遷新安,為新安之開基始祖。
     李佯傳京,京傳仲皋,仲皋傳德鵬,德鵬傳貴懋,為宋開寶年間銀青光祿大夫。再傳數世至太二公,為開沙之始祖。
     開沙李氏後因江潮肆虐,開沙故址難存,而各遷他處,有遷于潤城、楊城之內外的,有遷至順江州之南新州的,有遷小沙粵河一帶的,還有遷蘇州靖江等處的。

雲南騰衝李氏
  其開基先祖為德公,今雲南騰衝李氏,自明朝以來,成為滇中大姓。
明洪武十四年(1381),山東益都的這個李氏宗族中的德公,為府軍右衛千産,從沐英克定雲南,襲雲南前衛前所千産,封昭信都尉,這位德公便是青齊李氏人滇之始祖。
     傳至三世,有裔孫全、和,于明正統十四年(1449),調任雲南騰衝,於是在騰 衝安家,子孫繁衍,遍播騰衝。

河北交河李氏
  其開基先祖原居山西洪洞,明成祖時遷至交河馬連坦,民國二十六年(1937)李桐蔚修《交河李氏族譜》載:交河李氏之先祖居山西洪洞,于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遷于滹沱河北岸的交河馬連坦,此後裔孫各繁衍,初分為東、西兩大支,其東又分為12支,其西支復分為5支。

遼寧李氏
  其開基先祖分別為唐朝耆國公李謹行,明總兵李成梁,遊擊李成芳在今天遼寧省境內,李姓子孫繁多,其中一些縣區李姓是其土著居民的大姓。這些李姓家族,成為開發邊疆的生力軍。
     法庫縣,今屬遼寧省。據《法庫廳鄉土志?歷史》載:法庫,“屬開原縣。康熙三年,廢三萬衛改置開原縣,以其地屬焉。舊稱三台子,係鑲白旗坐落,只佟、張、聶、徐、劉、丁、翟、李八戶聚族而居,置邊門,後因名‘八戶門’,俗稱‘巴虎門’,‘法庫’其轉音也”。可見李姓在清初已成為法庫縣八大姓之一,並且是聚族而居,人口眾多。
     《法庫廳鄉土志?氏族》中説,到法庫來定居的一支李氏,是隴西李氏的後裔,在康熙三年(1664),由山東登州府招遠縣遷居境內。至光緒年間,已傳九世,成為當地大姓之一。
     法庫的另一支李氏,是唐朝李謹行的後裔,《法庫廳鄉土志?耆舊錄》有記載。李謹行,唐朝靺鞨人,其父突地稽,初事隋,及唐武德初,歸順唐朝,奉朝貢,被授總管,並以戰功封為耆國公。貞觀初,進右衛將軍,賜姓李。李謹行從其父親那裏承襲了李姓,曾任唐朝營州都督及安東鎮撫大使,功蓋當世,死後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從唐朝中期至清朝光緒年間,李謹行的家族已有一千佘年的歷史了,李謹行之後,皆以謹行賜姓為榮,世代姓李,清朝開原縣內之李氏,多為李謹行之後。
     遼寧鐵嶺縣,在清朝時期,其境內有大姓李氏。據光緒《鐵嶺鄉土志?氏族》載:其李姓大族有兩支,一支為明朝總兵成梁之裔,有成梁墓在城東20里屠家樓子,翁仲石馬,儼然在列;另--支為明朝遊擊李永芳之裔。
     李成梁,字汝器,明朝隆慶中升副總兵,協守遼陽。萬曆中為左都督、鎮遼總兵,前後鎮遼28載,官至太傅。
     李永芳,為明代撫順遊擊,後歸清朝,官至總兵。其子李率泰歷任刑部參政、吏部侍郎、宏文院大學士及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李永芳子孫多顯官,族大名顯。
     遼寧彰武縣有李氏家族,據《彰武縣鄉土志?氏族》載:“縣屬設治未久,村丁稀少,所在多係招墾佃民,姓氏繁雜。惟未設治以前,有蒙民十一産,自外蒙古察克爾移居本境,牧牲營業,其姓曰:白、包、羅、邰、洪、趙、吳、王、戴、李、韓,嗣續已十余世矣。”可見,李姓家族作為“蒙民十一産”之一,來彰武縣年代甚早。
     宣統《岫岩州鄉土志?氏族》載:其境南門外有李氏家族,原籍順天寧河,咸豐間經商到遼東岫岩州,於是定居下來,至清宣統年間已四傳,丁口六十多人,因善經商,而家業興盛。

浙江縉雲李氏
  開基先祖為唐代李陽冰,臺灣李振球先生有“隴西李氏,源出一家”一説,浙江縉雲李氏家族的源流,按李振球先生家中所藏宗譜記載,知其宗族始於唐朝李陽冰。李陽冰,籍貫趙郡,他在唐朝時期,來到浙江縉雲縣當縣令。李陽冰在任期間,某年,縉雲境內大旱,人民饑困,作為縣令的李陽冰十分憂慮,相傳他因愛民心切,而設奠禱于城隍廟,請求上天速賜甘霖,並起誓説:“若三日不雨,必焚君廟。”後三日已到,天空晴朗無雨,李陽冰於是按其誓言,引火焚廟,一時間,城隍廟宇火焰沖天。正在這時,廟宇上空突然烏雲密布,隨著滾滾雷聲,大雨傾盆。借助神功,縉雲久旱逢甘雨,是年喜獲豐收。這件事過後,李縣令因感城隍神恩,而重修廟宇于西山之顛,起名為“西山廟”。李陽冰善篆書,有“篆聖”之稱,他親筆寫下了“祈雨始末,以篆書刻碑,樹立於廟側,碑名為。縉雲城隍廟重建石碑"。此碑約三四百宇,迄今已歷一千二百多年,現上海商務印書館法帖中收有該碑拓本。
     李陽冰在仕內除了留下縉雲城隍廟重建石碑外,還有另一座石刻,即“黃帝祠宇”碑。
  後來,李陽冰離開縉雲,到繁昌去當縣令,他的後裔定居於繁昌,於是又有李志寫的譜序。李志正是縉雲李氏宗族之祖李陽冰的後裔,他發現自己家中所藏宗譜世系,與繁昌的李氏宗譜世系有一致的地方,於是考證兩地李氏,實為一源。
     根據縉雲宗譜記載,李陽冰的後人,有名皋者,曾任廈門守備,不久又調任臺州(今屬浙江)守備,李皋就成為臺州李氏的始祖。
     李皋其人,紅髯,身長九尺,知兵法,在宋朝時封為健將。
     李皋之後裔,有大德公者,把家從臺州遷到了縉雲,他便是縉雲李氏之始祖。據説德大公是一儒者,他從臺州翻山越嶺來到縉雲,遍訪崇山峻嶺,最後在距離縉雲十里的周村居住下來,以當私塾先生為業,他所取甚薄,只求膳宿,實為義孝,就這樣幹了十年。周村有長者見其每日就餐前,先將學生送來的飯菜焚香供拜,問後知他因先人尚無可葬之地,而隨身供奉,很為感動,於是許他擇村前鄭氏宗族之地,葬其先人骨灰。這樣,李大德終於以十年的義教和孝行,得到了一塊風水寶地。
     李大德公九世孫,即當上宋朝刑部尚書的李志。李志,字旭山。傳説他曾就讀于仙都峰書院,一天傍晚,志公在專心攻讀經書,忽見窗外伸進一隻黑茸茸之怪手,詰公毫不驚恐,信手以筆在黑手當中寫下旭山二字,只聽得窗外有乞饒之言,説:“請大人寬恕”。志公於是對他説:“附近田蛙呱噪,如能驅去,就放了你。”窗外説:“當為大人效命。”志公即以濕布擦去旭山二字,怪手即隱。一會兒呱呱之蛙聲果然遠去,從此獨峰書院方圓半裏地內,不聞田蛙之聲。對此,李振珠先生曾親去考察,竟確屬真實,可謂奇矣。
     縉雲李氏宗族發展至今,子孫眾多,支派亦多。每一支宗支,都各有宗祠。由於同出一源,而集資合建總祠于縉雲城內。各支派選一理事,組織總祠理事會,主持春秋祭祀。宗族內部,排定字行,區分輩份,秩序井然。

湖北陽新李氏
  基開基先祖為唐宗室李恪之九世孫李衢,臺灣李鴻緒先生有《湖北陽新李氏源流》一文,敘述如下:
  據李鴻緒先生考證,其祖上出自唐宗室後裔。唐朝開國皇帝出自隴西李氏,其有天下,宗室子孫空前繁衍,《氏族典o李姓部》載,主祖李淵有子二十二,李淵之子太守李世民有子十四,皆封王。李世民之第三子,名恪,封吳王。恪九世孫李衢,遷居於江西建昌,他生有四子:軒、轅、(車並)、輅,這兩個兒子的家係中,各有一部分遷到湖北省的陽新縣,迄今已有三十余世,算起來歷時一千多年。
     遷到江西的李衢,其子孫繁衍,派系眾多。以李衢第四子李輅這一支系來看,其派系有43世,清晰可數,井然有序。
     李衢的後裔,人才輩出。明朝有李亭瑞,官至中書;有李文鬱,為帥府,李文鬱後遷江西九江德化,其後有李鴻達與子李道生,在清朝乾隆時期,父子都官至翰林。
     在陽新的後裔中,有李應熙,清康熙時為翰林;有李克偉,是乾隆、嘉慶時人,進士出身;有李滋松(字衡石),為咸豐、同治時人,曾任新疆藩臺兼署撫臺,其弟李捷雲,為新疆協臺。
     李衢的後裔又有從陽新遷至英山(今安徽英山縣)的,這一支系中有李伯質士彬,為嘉道時翰林。他曾于陽新宗祠撰有楹聯數幅。其一:“先代啟藩封,至今煙火萬家,瓜瓞實繁冠帶盛。客途瞻木主,愧我清風兩袖,柳袍雖換棗糕無。”其二:“我自隴西來,駐馬東征,回首難忘桑梓地。家依江北住,飛鴻南向,一聯聊寄子孫心。”

湖南安化鄧姓李氏
  其先祖是唐後主李煜第八子,後唐鄧王李從鎰的兒子,
據説,今湖南安化縣的鄧姓,是唐朝宗室李天和的後裔。
  李天和的後裔為什麼會改鄧姓呢?這要從南唐的滅亡説起。南唐的最後一位皇帝李煜即位後,南唐國運已朝不保夕,李煜知道即將亡國,而又無力挽回大局,只好終日飲酒賦詩,沉溺于聲色。開寶八年(975),宋兵攻陷金陵,李煜被俘,南唐終於滅亡。
     國亡之後,南唐宗室後裔成了宋朝的捕捉對象,為了逃避亡身滅族之禍,諸王紛紛出逃。在當時僥倖逃出的宗室諸子中,有李天和。李天和是李煜第八子李從鎰的兒子,李從鎰被封為鄧王,李天和就以其父的封號“鄧”為姓,隱居民間。就這樣,李天和傳下了湖南安化縣一帶的宗室李氏。儘管李姓被改成了鄧姓,但其宗族之源仍歸於隴西李氏。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