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南京高淳聚居著楊家將後裔

  時間:2006-07-04 11:16    來源:     
 
 

  楊家將是我國著名的英雄家族。天波楊府的一部分後人至今聚居在江蘇南京高淳縣淳溪鎮楊家村、新楊村及陽江鎮楊家灣等地,距今已有800多年了。他們至今以楊家將的後人為榮,且恪守祖訓、為人厚道。 近日,本報特約記者 專程到楊家將後裔的聚居地作了採訪。

  楊家78世時遷至高淳 新楊村村民楊周宏,62歲,原長樂小學校長,退休後一直在為整理楊氏宗譜忙碌著。一見到記者,他就翻出家譜打開了話匣子: 楊家先祖楊伯僑是周成王的後人。原來武王之次子伯僑被分封于楊,稱楊侯。這樣,楊伯僑就成為楊姓的得姓始祖。 根據宗譜的記載,早在東漢楊家就出了位大清官:楊震。 西元110年,楊震從荊州刺史升任東萊太守。赴任途中,有故人送來黃金。楊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故人説:“暮夜無知者。”楊震反駁説:“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為無知者?” “天知、地知、子知、我知”就這樣傳開了。 楊周宏曾聽村裏的老人們説過,毀於1954年大水的楊家祠堂裏就曾懸挂著“四知堂”匾,是紀念先人,也是對後人的警示。 楊家繁衍到了第74世,楊家將第一代楊信出現了…… 而北宋靖康二年遷徙到高淳的則是楊家第78世楊時榮,記者看到的《蘆溪楊氏宗譜》就是將楊時榮奉為一世祖的。

  楊周宏算了算,第74世楊信到第78世楊時榮跨度約100年,其間正好是楊家將三代浴血奮戰的光榮時段。 村民祭祖不忘楊家將 稍稍留意,你就會在村子裏發現英雄的印記。 楊家村有個龍王廟,始建於明景泰年間,即使在1954年洪災和“文革”期間,也沒有被毀。 1989年江蘇省文化廳的專家現場查看後認定,該建築前進係明朝所修、後進屬清朝,專家囑咐村民們加強保護。

  龍王廟去年剛由楊氏村民捐資修葺一新,面朝龍潭,八字形大門兩側最顯眼的地方各嵌有一副精美浮雕:《楊門忠烈光照韆鞦》、《楊家將扶宋圖》。只見楊業騎著高頭大馬,若有所思地捋著鬍鬚,眼睛凝視著前方,楊門虎將個個精神抖擻,身後的大宋戰旗迎風招展…… 兩位看廟的老人告訴記者,從北宋起,這一帶一直是楊氏後人的聚居之地,他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楊家將的後人,這不僅僅是口耳相傳所得,宗譜上也説得很清楚。 舞龍傳統延續700年 時間停留在北宋靖康年間,楊時榮和家人一路逃難到今高淳龍潭畔,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他們終於找到了棲身之所。《蘆溪楊氏宗譜》載,“……(楊時榮)遷溧邑崇教鄉長蘆東莊,遂家焉,聚陳氏,俱以天年終。” 宗譜中提到的“東莊”就是今天的楊家、新楊兩個行政村,而楊家灣就是當年的西莊。 至今村裏還流傳著發生在北宋靖康年間的故事:一夜,楊時榮夢見“五色龍”在村西深潭中盤旋升空,醒後便許願説,要是龍能保一方太平,他就要畫龍像、列神位、建龍廟。 蹊蹺的是,此後這潭一直沒有淹死過人。

  100多年後,楊氏村民又請能工巧匠扎出“五色龍”慶元宵。 楊家至今延續著舞龍的傳統。楊周宏告訴記者,上一次舞龍還是在去年元宵節,每隔三四年才有一次,比如香港回歸、國慶50週年、高淳老街民俗文化節等等。楊周宏從史料中找到記載,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抗日戰爭勝利這樣的重大歷史節點,楊家人也曾舞過龍。 楊家後人將再續宗譜 除了舞龍,楊家人還視宗譜為生命。

  楊周宏保管在閣樓上的四冊宗譜就是村裏的老會計楊周霖在“文革”期間冒著生命危險從火坑裏偷出來的。 讓楊家人欣慰的是,很多村民在“文革”期間都沒有交出宗譜,經蘆溪楊氏老人協會清點,原有的42個譜箱還剩下近一半,現已將村別、祖別、保管人姓名、箱數、原字號列出清單,為防霉變,還約定每年農曆六月初六為“曬譜日”,如遇變化還得及時上報、盡力搶救。 楊周宏告訴記者,目前老人協會正在將民國七年至上世紀末的楊氏後裔重新登記入譜,過不了多久,楊家在這一帶的血脈又會清晰起來了。

(來源:新民晚報)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