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源有三
1、出自媯姓。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女志因夢裏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于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有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媯姓。西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于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于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徵舒,其後遂有夏氏。
二、遷徙分佈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並遷往陜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徵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禦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陜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説;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後裔。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于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夏姓南遷始於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佈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唐宋以後,夏姓主要以江南廣大地區為其繁衍地,廣布於今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特別是以浙江的分佈最為集中,使得夏姓最終成為了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平水堂":夏禹治水13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水患終於被治平,舜把帝位讓給了他。夏姓也以"會稽"為堂號。
2、郡望
會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西元前222年)于吳、越地置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西漢時相當今江蘇長江以南,茅山以東,浙江省大部分(僅天目山、淳安縣以西小部分地區除外)及福建全省。此支夏氏,為西晉高士夏統之族所在。
譙郡:東漢建安末年從沛郡分一部分設置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毫縣)。
高陽郡:東漢桓帝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晉泰始初置高陽國,治所在博陸(今河北蠡縣南)。北魏改為郡,移治高陽。
魯郡:西漢初改薛郡置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來源:中國家譜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