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尋根溯祖
1、出自姬姓。周成王封弟弟叔虞于唐,人稱唐叔虞。唐叔虞的兒子燮繼位後,因唐地有晉水,就改稱晉侯。周宣王之子尚父,幽王時被封為楊侯,春秋時晉國滅楊,楊成為晉國羊舌肸的封地。晉武公(燮的第10世孫)時封次子伯僑于楊,稱楊侯,是為楊姓人的受姓始祖。伯僑之孫突食採于羊舌,為羊舌大夫,是為羊舌氏。突之孫肸,字叔向,又稱叔肸,因戴晉有功,被分封于楊氏邑,其子伯石以邑名為氏,稱楊氏。西元前514年,晉滅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華山仙谷,遂居華陰,稱為楊氏,史稱楊氏正宗。
2、出自賜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貴州的僚族分支)後,賜當地少數民族為趙、張、楊、李等姓。
3、出自他姓改楊姓。如福建林姓遷居廣東梅州後改姓楊。《北史》載,楊義臣本姓尉遲,後改楊氏。
4、出自他族改姓。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施行漢化,有代北三字姓莫胡盧氏改為楊氏。
5、以封地為姓。周武王之子(姓姬)叔虞,字子于。周滅唐(今山西翼城西)後,把唐封地給他。並賞給他懷姓九宗。叔虞(又稱唐叔)的兒子燮繼位以後,因唐地南臨晉水,就改稱晉侯。這樣,叔虞就成了周代晉國的始祖。叔虞的後裔有封于楊者。楊,在今山西洪洞東南。春秋時滅于晉國,成了晉國大夫羊舌肸的封地。被封于楊地者的後代就用封地名“楊”作為姓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關西堂”:東漢時有關西人楊震,博覽明經,時人稱他是“關西孔子”。
“四知堂”:楊震當荊州刺史時,非常清廉。有一次,有個人在夜裏帶著黃金到楊震的家裏行賄。楊震堅決不受,並嚴厲地斥責了那個人。那個人還是不死心,笑著對楊震説:“現在是深夜,地點在您的府上,決不會有人知道的,請您收下吧!”楊震義正詞嚴地説:”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説沒人知道呢!快滾出去!”楊氏因以“四知”為堂號。
2、郡望
弘農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東漢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農郡。 天水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縣西南)。此支楊氏,其開基始祖為韓襄王將領楊苞。
(來源:中國家譜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