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盧姓來源及郡望堂號

  時間:2006-06-08 13:36    來源:     
 
 

 

一、來源有四

  1、出自姜姓,為炎帝(傳説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領。因居於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發展出來的四支胞族--四岳,他們與姬姓周族結成聯盟,最後終於打敗了商紂王,滅了商朝)神農氏之後裔。西周時,有炎帝的後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輔佐周武王興周滅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齊,有太公之稱,俗稱姜太公,名尚。

  2、出自複姓改單姓盧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以“盧蒲”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傳自“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齊桓公,到後來,紛紛改了單字的盧氏。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有代北(今內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複姓吐伏盧氏、伏盧氏、盧浦氏、莫蘆氏改為漢字單姓盧氏。

  3、出自他姓賜盧氏。隋煬帝時,河間人章仇(複姓)太翼,善天文,賜姓盧氏。

  4、出自他姓改盧姓。如范陽有雷氏,以盧氏為著,又以雷、盧音相近,所以在後周初改姓盧氏。還有,唐時,三原(今屬陜西)有閭氏,訛為盧氏。

二、遷徙分佈

  盧氏的發源地有多處,而以地為氏立姓最早的是在今天的山東省長清縣的西南地。秦時,齊國的盧邑也很出名。自田氏代齊,盧氏便散居燕秦之間,其後盧姓主要在河北省境涿郡(治今北京西南)一帶繁衍,其中以涿郡的范陽最為旺盛。至漢時,又有盧綰,原從山東遷入江蘇豐縣,其後裔世居涿郡。同時,有盧氏已遷至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地。此外,戰國後期,盧蒲氏改為單姓盧氏後,繁衍於今河北大興縣一帶,以後屬涿郡。至三國魏時,涿郡改為范陽郡,盧氏便以范陽稱,俗稱“范陽盧氏”。之後,范陽盧氏歷代顯赫,一舉成為“四海大姓”之一,世稱“崔盧王謝”,其社會地位高於皇族。魏晉南北朝之際,盧姓開始大舉南遷。西晉末年因“永嘉之亂”,盧氏大族有隨晉室南遷;又有一支盧氏遷居東北,後成為遼西盧氏大族。唐代,盧姓在北方的繁衍區域更廣,其中以河南繁衍最為著稱,南遷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蘇、四川、福建等地。盧姓于唐末入閩,宋時入粵。元明清之際,盧姓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但盧姓仍以居北方居多,故歷代盧姓名人也多出自北方,尤以河北最為突出。可見,歷史上盧氏是我國一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大姓。

三、郡望堂號

1、堂號

  “專經堂”:東漢盧植,少年時和鄭玄一塊兒拜馬融為師。馬融在講壇上設絳紗帳,帳後設女樂,在帳前講書。盧植只專心聽講,幾年從沒看女樂一眼。

2、郡望

  范陽郡:三國魏時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縣)。西晉改為國,北魏復改為郡。
  河南郡:漢高帝時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河間郡:漢高帝始置郡,治所在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來源:中國家譜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