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曾姓宗親,有河洛、有客家,族大人眾,目前是全省的第十六大姓,毫無疑問,他們的血緣萬流歸宗,也全都是兩千四百多年前宗聖參公的後裔。 根據臺灣省曾氏族譜的記載,宗聖曾子,總共有三個兒子,依序為元公、申公華公;臺灣的曾姓,大多傳自長房的曾元,以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的「龍山派」曾氏而言,大致是曾子的第七十至七十五世裔孫。
以下,就以本省的「龍山派」曾氏為例,説明他們一脈相承數千年而有條不紊的世系。
「龍山」曾氏所奉的「唐山」一世祖,是唐朝末年自河南入閩開基的曾延世,這一點,在他們的晉江舊譜上有如下清晰的記載:「唐僖宗光啟間,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閩,中原士民 避難者皆徙以從,曾姓亦隨遷于漳、泉、福、興之間。晉江之曾,始祖延世,為光州刺史也。」
現在住在嘉義市的曾漢陽先生,也屬於曾氏的「龍山」派,他的先祖,是于清朝初期來臺開基的。據他表示,距今一百三、四十年的道光年間,他的先人曾經專程跑回「唐山」的晉江,把老家的一部舊族譜,整個抄錄過來,目前,該抄本仍然珍藏在他的家中,被視為無價的傳家之寶。
曾漢陽先生所珍藏的那部曾氏舊譜中,把當年曾延世的後裔在福建地區衍傳的情形,記述得更為清楚,摘要如下:「自團練史諱延世公入閩,居泉之西天龍頭山,由龍而衍派南安碧石鄉,至十九櫃諱 東坡公,從碧石分居晉邑五都蘇內鄉開基,人丁昌熾,至三世分為三大房……」。
「龍山」曾氏的「唐山」一世祖,是唐朝末年的曾延世,已經是證據確鑿的事實,而根據上述同一舊譜的記載,曾延世則是宗聖曾參的第三十六世裔孫,其間的世系,脈 絡分明。
是這樣的:
曾延世之父,是三十五的曾隱,再往上追溯,卅四世為曾*;卅三世曾丞;卅二世曾謀;卅一世曾鈞;卅世曾隆;廿九世曾興;廿八世曾璜;廿七世曾海;廿六世曾鉉;廿五世曾端;廿四世曾勰;廿三世曾梓;廿二世曾渙;廿一世曾珣;廿世曾德;十九世曾培;十八世曾耀;十七世曾植;十六世曾闡;十五世曾據;十四世曾琰;十三世曾寶;十二世曾嘉;十一世曾髯;十世曾挽;九世曾樂;八世曾煒;七世曾遐;六世曾羨;五世曾得;四世曾欽;三世曾西;二世曾元;一世曾參。
當然,除了以曾延世為「唐山」祖的「龍山」派之外,臺灣的曾姓,還有不少其他的支派,像蘭溪派、大湖派、龍潭派、西門濠口派、太平寨派、清源派、惠安派……等等,不勝列舉。不過,支派雖多,實際上卻只代表了「唐山」祖籍和傳世之祖的不同,在血統上,他們全都可以一路追溯到宗聖曾子的身上。
曾氏在血緣上的殊途同歸,歷來有關的文獻記錄 很多,本文限于篇幅,只能列舉下列三項作為能考——
唐太宗貞觀四年中書舍人溫彥博撰「曾氏族譜序」:「曾氏之先,自禹為黃帝之四世孫,公孫姓也,至禹別為姒氏,歷四傳小康,封其子典烈于鄶,及春秋,莒人滅鄶,世子巫仕魯,去邑為曾。巫生夭,為季氏宰;夭生阜,為叔孫宰;阜生皙;皙生參,為孔門高弟;參生元;元生西,皆著見經傳……。西元六世孫樂,為漢山陰縣都鄉侯,又六世孫曰據,不事王莽,避地豫章,因家焉……。」
「蘭溪譜序」:「吾曾自鄶去邑為曾氏,數傳始至萊蕪侯,郕國公父子,而武地之族,遂盛于山東。西漢之末,國公十五世孫據,不事新莽,舉族眾千余人南遷,以避之散處諸郡,而據乃家廬陵之吉陽鄉,今吾郡數邑之會,多其後也。蘭溪之曾氏,其先諱珪者,由陽析居吾龍潭,由龍潭分居今蘭溪……。」
「曾氏總譜客家曾氏源流」:「巫五傳至曾參,居武城,生元、申、華三子。元十四傳閱內侯據,恥事新莽,契族由山東遷廬陵吉陽,即今江西永豐。十八傳至尚書丞,生三子:珪、舊、略。珪後,一居山東嘉祥縣,一居湖南寧鄉……舊徙雲巷,再佧撫州。五傳遊立,洪立、寵立三人……因仕,徙家南豐(在今江西省),是南豐三祖。洪立子紆槨……宋政和壬辰年(西元一一一二年),由南豐徙福建寧化縣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輝,輝子楨孫、佑孫,因宋元兵擾,由寧化徙廣東長樂縣家焉。現居興寧、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縣之曾姓,皆為此祖之後。」
上面三項文獻所提到的南遷入贛之祖曾據,實際上也是「龍山」派曾氏的祖先,因為「龍山」派所奉的一世祖曾延世,便 是曾據的第二十一世嫡裔。
(來源:曾氏宗親網)
編輯:秋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