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五通宮

  時間:2006-07-22 14:20    來源:     
 
 


 

 


五通宮通古碑記

  靈顯古廟五通宮係奉祀南宋年間康王遇難,五顯帝君顯聖造泥馬引渡康王過河脫險,康王復位後為感懷五顯帝君解難脫險之恩,特封為五顯帝君,五顯帝君由此授封得名位,時至今日民間尊稱為五顯大帝。 

  本宮前殿奉祀主神五顯大帝,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後殿樓上釋牟尼佛,樓下開臺延平郡王等。 

   

沿革

  緣由明末清初距今約三百餘年前由黃姓祖先從福建漳州來臺,隨身奉請五顯大帝屘王金像由鹿港登岸沿路來到埤腳莊落腳居住,建造茅屋棲身,五顯大帝屘王之金像就被安頓在茅屋中由該善信朝夕虔誠的焚香膜拜著此種情況一向不被外人所知,後因破舊不堪的茅屋每至晚間常有五道燦耀奪目的豪光發自該茅屋,附近居民時感驚異,經察究後發現茅屋中奉祀有五顯大帝金像,方悟為五顯大帝顯聖所致,始被附近居民傳開,後因眾人眼見該茅屋簡陋不堪再使用始召集各方善信商議建立祠堂供奉祀,自此而後五顯大帝神威顯赫,代天宣化、信徒遍播,膜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恩澤廣被、無遠弗屆、萬民鹹慶,至道光五年歲次乙酉年(西元一八二五年)由二重湳士紳黃心南發起興建為小廟宇。

  至1930年歲次庚午年有地方士紳黃添池、黃榮章等為鋻於年久失修之小廟宇破舊不堪使用,隨即發起籌募重建五通宮之舉,經得各方善信相互熱烈響應捐獻興建,費時四年有餘始告竣工,即今尚存之前殿廟貌,後為使宮務之推展及管理臻于至善,于1937年公推地方士紳黃合益為首任管理人。 

  五顯大帝之誕生距今已有1002年,在埤腳五通宮登基已有參佰餘年之歷史,因五顯大帝神威顯赫,護國佑民,靈感深植民心,為十方善信所敬仰,現轄有大村鄉、員林鎮、埔心鄉、溪湖鎮等四鄉鎮共有十莊,信徒廣布全省,各地設有分靈之廟宇,每年逢農曆九月二十八日五顯大帝聖誕之日,各地分靈之廟宇均紛紛回駕謁祖進香,場面熱鬧盛況非凡,為期十數天。

  宮中設置有前地方賢人秀才黃火練老前輩著作之六十六卦簽詩供十方善信求問,由於五顯大帝簽詩卜來相當靈驗,以此著稱,是故平時不辭千里前來求籤問卜膜拜者也眾,徐徐之香火燃燒不輟,日以繼夜的回繞著堪稱古跡,巍峨壯觀直豎雲宵之偉哉廟宇–五通宮。 

奉祀五顯大帝之因由

  據祖家大陸“五通宮”宮史記載,第一分靈之臺灣埤腳“五通宮”五顯大帝是來自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鄉五通村,于明末清初由黃姓十二世祖奉請神尊渡海來臺,經由鹿港登陸而落腳于埤腳,據清代臺灣最繁華的三大聚落是一府(現在之臺南)二鹿(鹿港)三艋舺(臺北之萬華),鹿港與埤腳僅距約八公里之路程,據聞當時由福建省詔安縣來臺散佈在府城、鹿港和艋舺等地之黃姓後裔為數不少,尤其鹿港、溪湖之中竹裏,埔心鄉之梧鳳、菜寮、二重湳等地為最,後來黃姓之後裔為慎終追遠,懷念故土,相繼引用故鄉之地名同名以資紀念,諸如詔安巷、五通北路、五通南路、五通西路等門牌之取用,此乃是三百年前福建漳州詔安縣等祖先遺留下之家鄉神祇信仰的香火,而開創了在臺灣奉祀五顯大帝之寺廟香火最鼎盛之根基。1988年(歲次戊辰年)八月間本宮組團前往大陸祖廟朝聖之時,根據當地一位八十多歲之黃姓宗長口述而印證到黃氏族譜所記載,黃氏三世祖世昌公墳墓葬在祖廟五通宮庵坪嶺上至今墓園猶存之事實,隱密四十年來祖先所遺留下之史跡由此獲得結論與肯定,也證明了大陸與臺灣之五通宮五顯大帝香火傳承淵源之深也。

  邇來開臺之埤腳五通宮香火之鼎盛,博得為全臺灣奉祀五顯大帝歷史最悠久,廟宇堪稱為古跡之美譽,當受之無愧,實至名歸矣。

(來源:臺灣彰化縣大村鄉五通宮管理委員會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