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臺灣陳氏大宗祠

  時間:2006-07-05 14:19    來源: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創建年代,清咸豐十年(西元一八六○年)祠堂地址,臺北市建成區寧夏路二十七號,由臺北後火車站步入大圓環,再順寧夏路方向走去,在蓬萊國小前右轉進到平陽街,左首即為陳氏大宗祠。門牌雖仍為寧夏路,出入卻要在平陽街;大門柱上分挂兩塊牌子,一為“財團法人陳德星堂”,另一為“世界至孝篤親舜裔總會”。

    
  陳氏大宗祠主祀聖祖舜帝重華公。陳氏姓源,出自媯姓,虞舜之後。帝舜為黃帝八世孫,以大孝著稱,歷傳凡一百五十餘世,後裔得姓除“媯 五姓”:姚、虞、陳、胡、田之外,尚有袁、王、孫、陸等二十幾個姓氏,因而組成至孝篤親舜裔的宗親團體,陳氏大宗祠大殿,亦稱“舜帝殿”。

   
  
帝舜三十四世孫胡公滿,對於陳,稱陳侯,卒 胡,故曰陳胡公,為陳氏開山得姓始祖。胡公四十八世孫,舜帝八十一世孫陳實,東漢時為太丘長,至陳宣帝太建元年(五六九年),追封穎川侯,被尊為穎川始祖。舜帝九十三世孫陳元光,宋封廣濟王,明封開漳聖王。舜帝九十五世孫陳邕,唐賜進士,官太子太傅,後封忠順王。

    
  臺灣陳氏大宗祠陳德星堂即共同奉祀上述列祖其夫人。如:潁川始祖陳實暨德配荀夫人,開漳聖王陳元光暨德配種夫人,忠順王陳邕暨德配趙夫人等神位。陳氏郡號多達六個,但以潁川的後人最眾,郡名潁川,故地在今河南省境,是大多數陳姓人家的望田地,但潁川的“潁”字,今多被誤寫為“穎”,正確的寫法應如德星堂所刻之“潁水神鄉”的“潁”。 

 
  清咸豐十年(一八六○年),舉人陳維英於掌教宜蘭“仰山”、及ix蜢學海x兩書院之餘,每念臺灣本島缺少陳氏宗祠,拜祭無所,譜牒不修,恐有數典忘祖之虞,乃思在其私宅大龍峒老師府,奉祀陳姓先祖三神位。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族人捐錢出力,鳩工於舊臺北城內文武街文武廟的東鄰,興建德星堂一座,這就是陳氏大宗祠之肇始。
    
  太丘長陳實子侄,同以孝賢聞名,當年訪名士荀淑父子,正值德星聚,德星乃一歲星,歲星所在有福,故取堂名曰德星。太史為此上奏曰:“德星聚奎,五百里內有賢人聚”。族人遂有以“德星”或“德聚”為堂號者,臺北市陳氏祠堂
也因此命名“德星堂”。在臺南市永福路另有一座陳氏家廟,叫做“德聚堂”。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侵佔臺灣,臺北文武街宗祠土地被強行徵用為武德殿,及建造臺灣總督府(現今“總統府”),陳氏祠堂等同遭拆除。族人頓時祭拜無所,嗣經不斷地據理力爭,日本人才同意以大稻埕寧夏路現址土地交換,於是在1912動工重建新祠,歷時兩年方告落成,除了恭迎先祖三神主歸座外,並再進奉聖祖帝舜重華公。當時的臺灣總督,還贈匾一方“漢唐柱石”以為紀念。
    
  德星堂重建後,便經兩次大修,一次為1935年,一次為1956年。第二次大修完成時,陳故“副總統”辭修先生,特書匾“紹德貽徽”存念。溯自奉祀、建祠,以迄重建現祠,已屆滿一百二十七週年。這在臺灣固然不是最古老的一座祠堂,卻是最壯觀的家廟之一。
    
  臺北陳氏祠堂,係由著名工匠陳應彬主持設計建造,且為陳應彬早期的代表作;坐落于臺中市國光路的林氏宗廟,亦是彬司傑作。陳氏祠堂整座殿宇美輪美奐,格局特殊,為兩殿兩廊兩護室式,三川殿面寬三間,入囗石雕龍柱一柱盤抱雙龍,這種格局雙柱盤雙龍景觀,在臺灣尚屬初次出現。前殿於1914年才完工,係兩層式太子殿,本地也是不多見。其後點金柱刻,有光緒十七年(一八九一年)石柱,顯為未遷建前的舊物。祠堂最大的特色,是三川殿假四重,即歇山式假四垂頂,排樓面直頂上檐,架內三通三瓜,形式嚴謹具有美感,各重建結構之構材飽滿有力,此即陳氏宗親不惜鉅資,遠自福州聘清名匠,並自內地採購建材,精心砌築出的傑作。
 神龕第一聯
      補聞喜,還太丘,惠韶光風周兩地:
      辟漳州,建南寺,負扇仗鉞壯韆鞦。
   神龕第二聯
      其事業,由六經得來,詩書禮樂,易象春秋,將相勳名歸道德;
      大學問,從五倫做起,孝弟節廉,仁義忠信,聖賢訓誥炳日星。
   大殿楹聯第一聯
       箕裘令子,袍笏文孫,穎川郡,鳳毛世胄:
       南國旌旄,東宮衣?,李唐時,虎拜玉庭。
   大殿壁聯
       德澤紹虞廷,世代流芳,封王侯昭郡國;
       星辰聚奎府,瑞光遠映,為將相耀漠唐。
   大殿楹聯第二聯
       太邱道廣,為世儒宗,唐代繼名賢,緯武經文,績著鷹揚開鉅郡:
       穎水地靈,蔚茲望族,稻江崇廟祀,承先啟後,謀貽燕冀樹宏基。
   大殿門聯第一聯
       文范古儒宗,當涂瀛林,三長齊譽;
       神堯老柱國,開漳築寺,二傑同祧。
 
 
 

大殿門聯第二聯

       史稱漢末高賢,太尉司徒,群公讓位;

       天毓吾家名世,將軍宮傅,亙古齊光。

   大殿前廊檻聯

       道德冠公卿,禮義化強梁,炎漢出群重望:

       將軍知州事,太傅加王爵,皇唐破格殊恩。 

丹墀楹聯第一聯

       聞喜太邱沾雨露:

       閩漳南院薦秋霜。

   丹墀檻聯第二聯

       季漢鬥山唐柱石;

       東瀛流派潁淵源。

   丹墀楹聯第三聯

       三君翊漢光喬梓;

       二阮扶唐駕竹林。

   丹墀檻聯第四聯

       潁川郡,父子三傑;

       漳江軍,叔侄二難。

   前殿廊楹聯第二聯

       太史奏奎府,流輝五百里,真人薈萃;

       盛唐顯霞漳,遺烈八十秋,將相綿延。

   前殿門聯第一聯

       奎府聚五星、地符人瑞;

       漳州開二閣,名冠皇唐。

 
 
  前殿大門這一幅對聯,其掌故很有意思。按寧夏路過去是山地平埔族雞母萃社之故地,日據時代把雞母萃改為奎府,故聯句上才有“奎府聚五星”,大殿古匾亦有“星聚啟祥”等字樣。至於“漳州開二閣”等文詞,當指唐朝開拓漳州的陳元光。臺北的陳姓,祖籍隸屬泉州府者佔大多數,而德星堂既以全臺陳姓大宗祠為號召,自不得不將漳州府陳姓包容其中。
    
  陳姓宗支遍佈海內外,居住在臺灣地區者,根據1978年統計,即達一百八十五萬餘人,約佔全臺灣人囗的百分之十一,為此地第一大姓。所以臺灣民間有句諺語,有道是“陳林半天下”,一點也不差。散居各地的陳氏宗人,深深體念“服雖盡而長幼自如,屬雖疏兩宗盟不改ⅹ之義,都能踴躍前來祠堂,參加春冬祭典。春祭在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冬祭則為農曆十一月十五日,屆時只要是陳家一分子,不分男女老少,也不論籍貫宗派,大家聚集一堂,頂禮膜拜,充分發揮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尊宗敬祖、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
    
  誠如德星堂右邊門聯所説”萬派眉源,千枝一本“,到了祠堂,頂著子孫燈斗大的”陳“字,大家都算是一家親。
    
  臺灣陳氏大宗祠德星堂已成為海內外陳姓宗親的情神堡壘,及臺灣地區唯一的“舜帝殿”,建祠歷史悠久,臺灣當局明令列為三級古跡。



(來源:陳氏宗親網)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