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賓陽蔡氏古宅

  時間:2006-06-20 16:38    來源:     
 
 

 


  在賓陽古辣鎮蔡村,有一組磚木結構的古老建築群,那就是蔡氏古宅。 蔡氏古宅群始建何時已不可考,最古的建築在咸豐九年(1859年)毀於兵火。現存最老的建築為清代舉人蔡淩霄于咸豐九年重修。

  蔡氏古宅分為“老屋”和“新屋”兩部分共三處。三處建築群均為三進式青磚瓦房,佔地約5000平方米,大小房屋100多間。主體建築均分為正廳、二廳、三廳。正廳最高,二三廳依次略低,體現正殿至高無上的地位;各廳之間在左右有首廊連接,中間有天井,形成“四水歸堂”的建築格局,以體現“四方聚財”的民間建築理念。週邊四面繞以包廊,形成抱護之勢。包廊後方兩角均設一個高高的炮樓。整個格局頗顯蔡氏古宅的深宅大院氣派。

  新屋部分的建築,嚴整的對稱藝術特點尤為明顯,更體現出屋宅的莊嚴與威嚴。院地面用青磚鋪就,主道和非主道的鋪設均依據一定的法則進行,屋上雕梁畫棟,門窗飾以“福祿壽”等篆文圖案,前門亦有山水畫及篆文書法,整座建築很帶藝術性,體現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是研究清代民居的一個典型樣板。

  在古宅旁邊,還有民國年間建造的一棟洋樓和一座洋房。洋房為三層磚木結構,大約建於民國中期。這是一幢中西合壁的小洋樓,它大膽打破了傳統建築力求方正的結構模式,大量運用歐式或圓拱式的建築結構,尤其是彩色地磚和窗戶的彩色玻璃,鮮明體現了西洋的建築風格,可惜的是,該樓支撐樓層的檁條因白蚊所蝕,已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拆卸,現在只剩下幾垛斷壁殘垣。

  建於民國後期的“洋房”亦採用這種建築風格,原規劃成高層建築,但由於受局勢影響建了一層便草草封頂。這是當年常供奉孔聖人的雕像,曾是蔡氏家族的“書房”所在。這座建築基本保持原貌。

  蔡氏家族在清末民國時期,是一個十分顯赫的家族。清雍正、乾隆年間的蔡天澤就讀國學成了蔡氏家族的第一個太學生。他的孫子蔡士瞻秉承家訓發奮攻讀,被賜贈為正五品奉政大夫。蔡士瞻的兒子蔡光宗、蔡光烈均為太學生,亦賜贈奉政大夫。蔡光烈還被封為“文林郎”,官至知縣。蔡光烈的兒子蔡淩霄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以鄉試第四名中舉,步入仕途,先後任廣東定安、澄海、英德、揭陽等縣知縣。至蔡光烈的孫子蔡欽孔,終將祖業推向極盛。蔡氏古宅留傳著蔡氏家族繚繞不絕的書香,亦記載著蔡氏家族百多年的滄桑。

(來源:新華網 轉引自臺灣尋根網 記者:蔣婷婷)

編輯:秋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