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一大姓到底是什麼?王?李?張?公安部日前的統計是王姓,然而去年由相關專家組織的統計結果卻是李姓。
公安部統計新“百家姓” 王姓成中國第一大姓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日前對全國戶籍人口的一項統計分析顯示:王姓是我國第一大姓,有9288.1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25%,其次是李姓,有9207.4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7.19%,第三位是張姓,有8750.2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6.83%。然而就在2006年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袁義達研究員主持的百家姓統計研究,公佈結果卻是李、王、張分列前三位。
李姓仍為中國第一大姓 新版本未含港臺地區
新版本統計得出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前100個姓氏總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4.77%。這一結果與2006年的版本相比,差別也僅限于第9和10之間的順序。但前100位中兩個版本還是存有一定的差別。對於其中的差異問題,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義達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比較了這兩份統計結果的差別原因:2006年版的調查屬於抽樣調查法,歷時兩年。涉及包括港澳臺地區在內的全國1110個縣和市,得到了3億人口的數據,共獲得姓氏4100種。而此次的排名,是依託公安部的全國13億公民身份資訊系統姓的排序生成,但公安部戶籍登記中未能納入港澳臺地區,且王姓的分佈呈現出北多南少的狀態。根據袁義達2006年版的研究數據表明臺灣地區李姓就要超過王姓幾十萬人。 不規範字也是差異原因 對於其他一些區別存在的原因,袁義達表示從他大致分析2007年新公佈的百家姓名單可以看出:排名第33位“肖”姓和排名第66位“付”姓數據應該加入被擠出百位的“蕭”姓和“傅”姓的數據,因為在歷史上沒有“肖”和“付”這兩種寫法的姓,這是由於繁簡體書寫區別造成登記時,在電腦中被處理成了兩種姓氏,而第77位的“閆”姓顯然應該被寫作“閻”更為準確,因為歷史上閆姓屬於閻姓的別支。人口數量不可能超過後者。這樣一來兩個版本必然會有不同。 1985年袁以達創建了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學的研究,發現了中國人姓氏由於其父傳子的傳遞方式決定了它世代相傳的形式類似于Y染色體的遺傳。他認為,本著科學研究為目的,最好在公佈結果時能有一些嚴謹的表述,如類似“肖”和“付”這樣的問題,很明顯會有一個誤導。他也希望讀者當使用登記這些姓氏時,不要用不規範的字。 大姓起源沒有唯一答案 歷史學專家葛劍雄昨天接受早報記者採訪時認為,要尋根問祖查到某個姓氏的一個確切起源點,對於王、李、張這樣的大姓來説是沒有唯一答案的。從下列史料記載研究得出的關於目前第一大姓王姓的起源,就可以感受到歷史的脈絡是如何錯綜複雜。據《通志 氏族略》及《廣韻》所載,先秦夏商週三代的帝王子孫多稱王子、王孫。 具體起源主要有: 1.出自子姓,為商比幹之後。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一是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二是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遷居於山東瑯琊,世人稱為“王家”。三是魏國信陵君無忌,魏被滅後,其子孫被稱為“王家”。 3.出自媯姓,舜的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于陳,後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為姓。 4.春秋魏獻子等王族之後。 5.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6.西羌鉗耳族有王氏。 7.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來。 8.冒姓。如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又如五代前蜀國始君王建,收義子數十人,多改姓王
9.賜姓。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 葛劍雄認為,就像歷史上高麗突厥曾被賜姓李一樣,王姓也有賜姓和非漢族的冒姓情況。 人們總是試圖想弄清自己從哪來,慎終追遠的傳統從來都沒有放棄。雖然家譜幾乎都有世系表,但其實經過漫長的時間衍化和空間變遷,其中不少存有附會的成分。 “東西南北、柴米油鹽”都是姓 新出版《中國姓氏大辭典》,至今已收集到23000多個姓氏, 《中國國家地理》網羅全國奇異冷僻的姓氏,收集到了;“東西南北中”、“上下左右”、“柴米油鹽醬醋茶”、“一拾百千萬兆”,更找到了在增補百家姓中位列最末的複姓“第五”。該姓氏出自漢朝初年,以門第次序為氏,列為第一氏至第八氏,到今天只剩下了“第五”。 (文新傳媒網--東方早報 )
(來源:中國家譜網)
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