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研究成果  | 臺灣姓氏  | 尋根圖片
 姓氏源流  | 姓氏文化  | 宗祠祖厝  | 族譜鉤沉  | 名門望族  | 各姓名人  | 尋根覓親  | 好書共賞  | 常識薈萃
 
 
我國讀音最複雜的幾個姓

  時間:2008-02-20 13:27    來源:中國家譜網     
 
 

  覃姓是一個有多種讀音的姓氏,不同的讀音代表著不同的覃字在讀為tan時,所代表的姓氏血統與譚姓相同,相傳其姓氏本來也就是由“譚”字去掉偏旁而來的。漢代時,譚姓人中有人與名將韓信關係密切,後來韓信因故被殺,他怕受牽連,便攜家人逃往外地,改姓為覃,他的後代在後來也相沿以覃為姓。歷史上,這支覃姓人以齊郡(治所在今山東淄博)為郡望,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的北方各省和關隴地區。覃字讀為(X徂n 音荀)時,主要是指居住在長江以南原古代蠻族或巴蜀區的覃姓人。早在漢代時,澧中、平川、賜州等地的蠻族中都有覃姓,蜀郡也有覃姓。至南朝梁時,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還出了一位名為覃元先的名人,官至東寧州刺史。直到清代,居住在今四川一帶的覃姓人仍把自己的姓氏讀為 X徂n。覃字讀為(Q岥n 音秦)時,主要指生活在今廣西一帶的覃姓人。相傳,他們姓氏的讀音原為tan,與表示品嘗之意的“啖”字同音,後訛為 Q岥n,遂相沿成習。據有關方面統計,目前出自這一支派的覃姓人大約有50萬,而廣西也因此是全國分佈最為集中的地區。

  郗(Chī,Xī):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裔,以邑名為氏。黃帝之子玄囂,其後代有叫蘇忿生的,周武王時官至司寇,負責訴訟事宜,有清正之聲。蘇忿生支庶子受封于郗邑(今河南省泌陽縣),其後人遂以封邑命姓,稱為郗姓。郗氏是在2000年前由蘇氏分支出來的。根據《元和姓纂》的記載,郗姓出姬姓,是高陽氏的後代,蘇忿生的支子被封于郗邑,後代因而以此為氏,望族出於高平。而根據《路氏》上説,蘇氏的兒子被封于郗,以郗為姓,稱為郗氏。周朝時郗邑的位置,就是今河南省的泌陽縣。姓郗中國人的最早發祥地,就在沁陽,後來他們卻在山東的高平繁衍成為當地的望族,留在河南老家的子孫比較少。望族居於高平郡,就是現在的山東金鄉縣西北。當今,郗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賁(Bēn,F岢i 兩支,字同音異,源流有別): 1、出自春秋魯國縣賁父,以祖字為姓。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及《元的姓纂》載,賁姓起源於春秋魯國,魯國有一個貴族叫縣賁父,他的後代取賁(Bēn 音奔)字作為姓,世代相傳,遂成賁氏。此處賁字讀作“奔”音。 2、出自春秋晉國苗賁父,以祖字為姓。相傳,賁姓出自苗氏,春秋時晉國大夫苗賁父之後,以賁(Bēn 音奔)字為氏,成為賁姓的另一支。此處賁字讀作“奔”音。 3、出自春秋時秦國,有貴族姓賁。據《風俗通》載,源於秦國的王族,秦非子之後有叫賁父的,其子孫就取賁(F岢i 音肥)字為姓,世代相傳,遂成賁氏。此處賁字讀作“肥”音。

  隗(Ku岥,Wěi): 1、出自夏朝帝王后代,以國名為氏。湯滅夏桀後,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後代到隗邑作首領,並讓他們建立了大隗國(今湖北省秭歸東南一帶),其國君稱為大隗氏。大隗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是楚國的同姓國,西元前634年被楚所滅。其後世子孫以原國名為氏,稱為隗姓。又據《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隗姓是春秋時翟國的姓氏,春秋時翟國、隗中在今湖北省秭歸東南一帶。 2、據《左傳》記載,春秋時,狄人討伐廧咎如時,俘獲了他的兩個女兒淑隗和季隗。她們的後代以隗為氏,稱隗氏。 3、出自中原北部有少數民族赤狄人,他們中大多姓隗。春秋時期,周代中原北部的遊牧民族赤狄人姓隗。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魯、邢一帶,開始同華夏族通婚。西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赤狄後裔沿用隗姓,後來成為漢姓。

  郇(X徂n,Hun):出自姬姓,為周文王子之後,以國名為氏。據《姓纂》載,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臨城)為伯爵,史稱郇伯、郇侯,建立郇國(X徂n 音旬)。春秋時被晉國所滅,其後裔遂以國名郇為姓,稱為郇氏。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將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國,稱為郇侯,古郇國定都于新絳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東,原來屬於古郇國的疆土。歷史上的古郇國最終被晉武公所滅。到後來,韓、趙、魏三家分晉。魏國的國都在安邑,後遷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陽),韓國的都城原來在曲沃,後來也曾定都襄垣(今長治市),而趙國的國都在邯鄲。據《通志氏族略》的記載説,是周文王的第十七個兒子郇侯的後代,子孫以國為氏,後來有的去掉邑旁加草為荀姓。因此,郇、荀兩姓同源。晉國有荀林之生兒子庚,裔孫叫況,後代又分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後人尊郇侯為荀姓的得姓始祖。

 

 
編輯:楊永青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