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先驅之夏道南:矢志革命,功成身退

時間:2011-06-28 16:45   來源:辛亥革命網

  他是晚清秀才,喜好讀書,倜儻風流;他是熱血青年,暢談世事,指點江山;他是革命志士,赴日留學,醉心軍事;他是辛亥功臣,曾親率將士,血戰武昌。他一生閱歷豐富,雖少有功名,卻矢志革命,短衣從軍,奔走呼號,兩涉重洋,頻歷危險,直至首義成功,共和建立。他雖身居高位,卻淡漠名利,只為辦事為歸宿,不計地位之高下,革命成功後,便激流勇退,創辦實業,造福地方。

  他,就是在辛亥革命中曾任鄂軍都督府顧問、軍務部參議長、代理副部長、副部長的夏道南。

  矢志革命

  1883年,夏道南出生在湖北嘉魚簰洲二社。幼嗜讀書,倜儻有大志。1899年,年方16歲的他便考中秀才,才名轟動鄉里。次年就讀武昌兩湖書院,結識了陳天華、劉成禺等人。此時的中國,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清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列強虎視眈眈,革命大潮風起雲湧。兩湖書院,這座1890年由清代著名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創辦的晚清時期湖北的最高學府,很快成了兩湖地區一大批革命人才聚集的地方。如辛亥革命領袖黃興,便於1898年下半年進入兩湖學院學習,並萌生了革命思想;1899年秋,他被張之洞派住日本考察學習。1902年,作為湖北官費生,被派往日本宏文學院速成師範科學習。在日學習期間,逐漸形成了民主革命思想,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可以説,此時的江城武漢,及兩湖書院,成為民主革命思想萌芽的沃土。據統計,兩湖書院自成立至1902年止的12年中造就的大批人才中,參加革命的有14人。

  陳天華(1875—1905), 字星臺,亦字過庭,別號思黃,湖南新化人,革命家,清末資産階級革命派出色的宣傳家。是中國同盟會重要發起人之一,主辦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其宣傳革命的著作《警世鐘》、《猛回頭》,在社會上産生了強烈的反響。同作為熱血澎湃、胸懷大志的年輕人,大家志趣相投,對國家的關注使他們結成了最好的朋友,經常在一起談論世事,探討革命。對清廷的腐敗、列強的欺淩,幾個年輕人義憤填膺,相約投身革命,推翻帝制,救國于危亡,解民于倒懸。這些人中,夏道南最小,但他激情滿懷,許下誓言,當剷除專制,讓泱泱中華重現“飛揚亞陸,震耀于太平洋之傳觀!”

  兩渡東洋

  年少的夏道南雖醉心於革命,但頭腦並未發熱,他深知要革命,如果沒有正規的軍隊,是萬難成功的。而自己要親身參加革命,必須要學習軍事知識。其時,正值“庚子事變”,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的簽訂,將中國推入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國勢動蕩,主權淪喪,清廷已成風中殘燭,中國人在受盡屈辱之後,更迫切地追尋振興國家之道。見時事日非,夏道南棄筆從戎,在武昌投入新軍,以圖革命。平時,刻苦錘鍊,與士卒同甘苦,暗中,秘密運動,在軍中散發革命宣傳品,鼓動革命。1903年6月,因在軍中散發好友陳天華的力作《猛回頭》,《警世鐘》,被奴隸根深、難以理喻的舊軍官猜疑,最終事泄,被迫離開新軍,逃亡在外,風霜數年。等風聲過後,夏道南再度回鄂,考入師範學堂。不多久,陳天華、宋教仁、魯魚等好朋友給他來函,邀其東渡。正在苦於缺乏資金時,恰巧湖廣總督張之洞以成績最優者選派出洋,留學陸軍,夏道南便抓住機會,一起同行。其時的日本東京,成了反清革命運動的宣傳輿論中心和大本營。1905年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召開成立大會,提出了16字的政治鋼領,領導開展轟轟烈烈的反清革命鬥爭。這是一個在20世紀初葉發揮了巨大作用的革命政黨,標誌著中國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在中國政治和革命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到東京後,夏道南與陳、宋、魯等人組織主辦同盟會機關報《民報》,傳播進步思想,宣傳三民主義。在日留學生的革命舉動,為清政府所聞,清廷震怒,飭日本文部省查辦,嚴加取締。日本文部省也覺留學生思想豐富,恐難為日本驅使,於是在1905年的11月,頒布歧視並限制中國留學生的《清國留學生取締規則》,遭到了留日學生大規模的運動抵制。陳天華在12月7日留下《絕命書》萬餘字,次日投海自殺。夏道南與肖鐘音、胡瑛、孫武、張繼、宋教仁等組織各校聯合會,抗議反對,怒潮甚烈。中國留學生集體罷課,數千名留學生集體回國。不少留學生學校關閉。再加上東西各報極端攻擊,文部省知道無法對抗社會輿論,遂將該命令中止。

  經歷好友陳天華的死等諸事,夏道南深知清朝專制過於暴虐,壓力太甚,若非採取武力,革命不會成功。1906年春,夏道南央求駐日公使楊樞,進入振武陸軍學校學習。三年後畢業,將進入步兵專科學校。此時,正是1909年,張之洞去世後,國內的湖北、四川、湖南、廣東等地發生了聲勢浩大、規模壯闊的保路運動。當時,清政府允許修建川漢、粵漢鐵路,由鄂、湘、粵、川等省自行籌款修路。但1906年清政府又改變主意,稱鐵路需收歸國家,實質是清政府準備向外國銀行借款,但此舉勢必將把路權拱手讓給列強。清政府的這種賣國政策,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憤慨。與粵漢、川漢兩幹線相關的湖南、湖北、廣東、四川4省大舉展開了保路鬥爭。10月,留日學界也開會反對,公開推舉夏道南、張伯烈(號亞農,隨縣人)為湖北留日學生代表,回國在省咨議局痛陳借款之病與商辦鐵路之利。並將所撰《湖北商辦鐵路意見書》及《湖北鐵路協會章程》提交咨議局,敦促議長吳慶燾推舉劉賡藻、張國溶、夏壽康、湯化龍等10人為鐵路協會會員。11月,湖北鐵路協會在漢口召開特別大會,夏登臺演説,痛陳“川粵漢鐵路乃吾湘鄂人之命脈,路存則湘鄂存,路亡則湘鄂亦與之俱亡。”並散發《東京拒款會代表意見書》,力倡集股籌款商辦。夏道南數次在黃鶴樓前公開演説,痛哭陳詞。其後請願北京,席地郵傳部尚書徐世昌門前,效秦庭三日之哭。最後,在湖北社會各屆的支援下,經拼死與郵部爭持,最終逼迫清政府批准設立商辦鄂路公司,粵漢鐵路的修建也沒有再依靠外國資金。

  事畢,張伯烈留鄂,夏道南復東渡返回日本就學。但不料日方校長福島中將以“軍人不應干涉政事”為辭,將道南開除。幸好公使胡惟德以道南為公罪,與福島再三交涉,始準改送參謀本部,研究軍事學,兼習測量。一晃又是三年。

編輯:楊笑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