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血不冷 浩氣長存——兩岸記者拜謁黃花崗

時間:2011-08-25 14:57   來源:台灣網

  同盟會會員溫生才之孫溫國傑(左)向記者講述先輩起義經過(台灣網 李徽 攝)

  台灣網7月11日廣州消息 正在廣州進行“重走辛亥路”的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11日來到廣州“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園”拜謁,開啟“重走”第一站——在辛亥革命的起點緬懷志士先輩的豐功偉績。   

  1911年4月27日,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舉行起義。此次起義失敗,同盟會死傷慘重,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先生冒著生命危險將72具烈士遺骸收殮,購買了廣州黃花崗一地進行安葬。   

  雖然此次起義以失敗告終,但在辛亥革命的歷次起義中,廣州起義堪稱是最壯烈最鼓舞人心的一次。孫中山曾在《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作序文評價:如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黃花崗烈士陵園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盟會會員溫生才之孫,中國同盟會廣州遺屬聯誼會會長溫國傑告訴記者:從1989年成立遺屬聯誼會至今,已有50多位與黃花崗起義烈士具有血緣關係的後人加入了該會。為了讓更多年輕人了解辛亥革命和先輩事跡,聯誼會常年為學生進行義務講解,至今已接待一千余人次。   

  78歲的杜橋隆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杜鳳書的侄子。他從事義務講解的工作已經多年,但説起先人當年的往事,老人扔雙手顫抖,難掩激動。他告訴記者:當年伯父在新加坡得到同盟會起義召集令,明知前路凶險的伯父放棄了自己抓的“生”鬮,代他人領“死”鬮,為家國大業毅然赴廣州舉義,慷慨成仁。如此的豪邁壯志時時激蕩著作為後人的他,這也讓杜橋隆願意作為一名特殊的歷史見證者,把先人們的故事一代一代傳下去。  

  “丹心縱死還如鐵,碧血長埋未化燐。”100年前,烈士們在國家民族的存亡之際,生身取義,慷慨赴死,為了正義和蒼生獻出寶貴的生命,以碧血為革命奠基,為國人啟蒙。100年後,昔日烈士喋血之處,古木參天,青松林立,童叟樂於其間,一派祥和景象。   

  七十二烈士中郭繼枚的侄女郭月紅認為:雖然黃花崗起義以失敗告終,但是為武昌起義的勝利積累了重要的戰鬥經驗和民意環境,正是烈士們的熱血,喚醒了國人反抗意識。“先烈們的不屈事跡是國人的精神寶藏,我們希望這種精神可以激勵一代代年輕人,不斷鞭策自我,報效家國。”(記者 李徽)

78歲的杜橋隆向記者講述伯父杜鳳書的故事(台灣網李徽攝)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昔日烈士喋血之處,如今古木參天,青松林立,肅穆祥和(台灣網 李徽 攝)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碑(台灣網李徽攝)

 

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