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獻堂是臺灣中部大地主之後代,倡導臺灣民族運動,以漢人本位的思想(一生不説日語、不穿木屐,堅持漢民族的傳統生活方式),從事對於日本大和民族的抗爭,是位有道德勇氣與使命感的民族運動先驅。一八八一年十月二十二日林獻堂出生於臺中霧峰,七歲開始接受私塾的啟蒙教育,有不錯的國學造詣。他父親林文欽好學、溫和、慈善的性格,對林獻堂影響頗深,促使他長期投身於臺灣民族運動。
一九○七年林獻堂首次旅遊日本,在奈良巧遇梁啟超,雙方談及臺灣人所受之不平等待遇,以及臺胞如何爭取自由平等。梁啟超認為中國在三十年內無力幫助臺胞爭取自由,臺胞不可輕舉妄動作無謂的犧牲,宜仿傚愛爾蘭對付英國的手段,以厚結日本中央政要,牽制臺灣總督府的統治,使其不致過分壓制臺灣人。這番談話成為日後林獻堂從事民族運動採取溫和路線的原則。
一九一三年林獻堂請堂兄林紀堂、林列堂贊助,並聯絡中部紳士辜顯榮、吳德功、蔡蓮舫,以及北部的林熊徵等共襄義舉向總督府請願,爭取創設臺中中學。一九一五年五月正式開校,臺中中學的成立是結合全島紳士富豪為臺灣人爭取教育權,帶有民族運動色彩,是為民族運動第一聲。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二十日,林獻堂與日本退休政要板垣退助在臺北成立“臺灣同化會”,企圖假文化之名,行爭取民族平等待遇之實。總督府知道該組織的動機後,乃發動官民合作攻擊板垣退助。一九一五年一月二十六日,日本政府以“妨害公安”之名下令解散該會。梁啟超建議的聯合策略,並未奏效。
一次大戰後許多新興國家獨立,爭取民族自決的呼聲高漲,在這波潮流下,為爭取臺灣民眾的權利,設置議會乃成為重要目標。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林獻堂的領導下,自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四年的十四年間,共向日本帝國議會提出十五次請願。一九二七年之後民族運動陣線分裂,加上內外環境變化激烈,一九三四年請願運動遂告中止。
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是藉由臺灣文化協會的活動推廣至全島。“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於一九二一年十月十七日,雖由蔣渭水創立,但得到林獻堂的大力支援,故由他擔任總理之職。自一九二三年至二七年止,他積極參與文協的活動,如在各地設讀報社、舉辦講習會,對民眾進行思想的啟蒙,一九二四年起連續在萊園舉辦夏季學校,啟發青年之民族精神,文協在各地舉辦的文化演講會更是啟蒙運動的中心工作。
一九二○年代起,共産主義、無政府主義及各種思潮的衝擊下,逐漸影響運動分子的思想與行動,終於造成民族運動陣營的分裂。一九二七年一月三日文協正式分裂,演變為新文化協會(左派)與臺灣民眾黨(右派)相互對立的局面。林獻堂面對左派奪權、右派抵拒而造成的分裂,深感沉痛苦悶,故兩派活動皆不參與。
一九三五年臺灣的政治社會運動終告沉寂。一九四○年代臺灣進入皇民化時期,日本為使臺人日本化與日本同心協力投入戰爭,故積極拉攏政治運動領袖,先後敦請林獻堂擔任總督府評議員、大屯郡事務長、貴族院敕選議員。一九四五年月八月大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
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林獻堂以治頭眩之疾赴日,一九五六年九月八日病逝東京。離開臺灣,治病雖是理由之一,實情則有難言之隱。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臺灣許多地主士紳、知識分子受到鎮壓迫害,難免形成恐怖陰影。一九四八年政府陸續推動「大戶余糧收購”、“二五減租”、“三七五減租”辦法,在這些政策下林獻堂的經濟大幅萎縮。于滯留日本期間,並有謠傳林獻堂加入共産黨或參加臺灣獨立運動,加上過去他對政府的主張和批評未被接納,在對政治灰心之餘,乃決定脫離是非漩渦。只是林獻堂畢生從事臺灣民族運動,晚年竟客死他鄉,不禁令人唏噓。
(責任編輯:齊曉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