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劉永福抗的日悲歌

  時間:2005-08-18 10:58    來源: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被割讓給日本。“蒼天蒼天淚如雨,倭人竟割臺灣去。”臺灣同胞懷著悲憤的心情奔相走告,“哭聲達于四野”。
  6月初,日本侵略軍攻佔基隆,臺灣巡撫唐景崧倉皇溜回廈門,致使作為臺灣門戶的臺北不戰而陷。在此危難時刻,臺灣人民紛紛組織義軍,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保家園、抗日寇的武裝鬥爭。愛國將領劉永福被公推為義軍首領。
  劉永福的黑旗軍原是廣西天地會起義軍舊旅,在中法戰爭中因屢次擊敗法軍而聞名。甲午戰爭爆發後,時任南澳鎮總兵的劉永福被調往臺灣,協理臺灣軍務。當軍人和官僚紳士們躲逃時,劉永福毅然接受推舉,領導抗日。在新竹、大甲溪、彰化、嘉義等地,與日本侵略軍纏鬥數十次,使敵人受到沉重打擊。
  然而,清廷腐敗無能的後遺症仍在臺灣蔓延。由於臺北庫存的鉅款均被唐景崧卷走,臺灣抗日武裝嚴重缺餉,劉永福只好派員到內地四處“化緣”。當時,全國人民對劉永福和臺灣同胞英勇抗日的行動,十分感動,深表擁護。但清政府中的主和派卻百般阻撓,一再嚴令官民“不得絲毫接濟臺南”,李鴻章竟在上海扣留轉匯臺灣作為軍費的款項。至10月中旬,彈盡糧絕的劉永福發出長嘆:“內地諸公誤我,我誤臺民!” 悲壯地退回廣東。 另一位義軍首領徐驤則發誓“不願偷生回大陸 ”。徐驤高呼著“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與日軍頑強作戰,直至殉國。
  當日本侵略者于11月下旬宣佈“全臺平定”時,林大北毅然提出“驅逐倭奴,恢復中華”,在宜蘭發動起義。 此後50 年,臺灣同胞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鬥爭,從來沒有止息。
  1945年8月,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徹底失敗,600萬台胞個個揚眉吐氣,欣喜若狂。10月25日,中國受降主官陳儀在臺北公會堂莊嚴宣佈:“從今日起,臺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50年屈辱從此一朝洗雪。 


(責任編輯:齊曉靖)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