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曾重郎:愛國愛鄉 共創雙贏

  時間:2005-10-28 10:27    來源:     
 
 


  今年10月25日是臺灣光復60週年紀念日。1945年10月25日,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規定,同盟國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儀式于臺北舉行。當年,代表中國政府的受降主官是陳儀上將,代表日本政府的投降主官是日本末代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大將。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從此,臺灣結束了長達50年的日本殖民地屈辱歷史,臺灣光復回到了祖國懷抱。臺灣和澎湖為此沸騰,鞭炮齊鳴,鑼鼓喧天,臺灣人民歡呼雀躍,欣喜若狂。眾多家庭祭拜祖先告慰列祖列宗:唐山子孫拓墾開荒,用血汗建設起來的臺灣寶島已重歸祖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臺灣光復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果實。今天我們隆重紀念這一偉大的歷史性勝利,讓我們向在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犧牲的先烈表示沉痛的悼念,向健在的革命前輩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僅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而且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戰場開闢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牽制和消滅的日軍最多,中國軍民是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主力軍。為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傷亡3500萬人,做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臺灣人民具有抗擊外國勢力染指家園的愛國主義傳統。1894年甲午戰爭戰敗後,滿清政府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日本強佔臺灣。丘逢甲率臺灣紳民上書唐景崧代奏,決心“願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願拱手而讓臺”無果。臺灣人民在既無清廷支援,又無外援策應的情況下揭竿而起,組織抗擊日軍侵佔臺灣的義軍,由北而南節節抵抗。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前半期,臺灣人民的起義峰火連綿不息,真可謂“三年一小戰,五年一大戰”。涌現出北部簡大獅、中部柯鐵虎、南部林少貓等合稱“三猛”的義軍領袖,日寇首領能久親王在嘉義之役陣亡。值得一提的是1930年發生了震動日本朝野的高山族抗擊日本殖民統治的霧社事件,日軍運用飛機投下毒氣彈予以鎮壓。

  受國內“五四”運動的影響,1921年臺灣進步的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組織起了文化協會,有計劃地推動全島規模的抗日活動,農民組合和工會相繼成立。以後文化協會分裂,一些人另組臺灣民眾黨。大地主及資産階級于1930年8月另組臺灣自治聯盟,其政綱僅限于地方自治改革。1928年春,臺灣共産黨在上海成立。從莫斯科回來的共産黨員林木順、謝雪紅與在上海的翁澤生等人籌組了臺灣共産黨。該黨控制了臺灣農民組合、臺灣各種工會、臺灣文化協會、赤色救援會,甚至影響到臺灣民眾黨,展開了各種形式的鬥爭,形成了1928年至 1931年臺灣抗日鬥爭高潮時期。

  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特別是1937年的“七七”盧溝橋事變,全民抗戰的爆發成為臺灣人民抗日鬥爭的轉捩點。臺灣同胞的抗日鬥爭有機會融匯到全民族的抗日烽火之中。許多臺灣的愛國熱血青年,衝破日警的封鎖,潛歸祖國大陸,有參加新四軍、八路軍的,有投身國民黨軍隊的。有些人投奔延安,有些人在重慶參加各種抗日組織和團體。如著名的抗日誌士李友邦將軍組織的抗日義勇隊和臺灣少年團就長期轉戰在祖國的東南地區。他們和祖國同胞一起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據統計,臺灣同胞有65萬人在半個世紀的抗日鬥爭中捐軀殉國。

  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光復回歸祖國懷抱時,我正就讀于新竹中學四年級,即畢業班。被全校學生推選為學生自治會負責人,接著被新竹中學、新竹師範學校、新竹商業學校、新竹農業學校、新竹高等女學校、新竹家政女學校的代表推舉為臺灣學生聯盟新竹支部總負責人,管轄範圍包括現在臺灣的新竹市、新竹縣、桃園縣和苗粟縣。我們上午上數理化課,下午學習國語(普通話,當時我們不會講)、上中國歷史課。當時的迫切心情是了解祖國的歷史、掌握祖國的語言,以便將來為祖國的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我們還積極籌辦了祖國歷史展覽會,讓廣大民眾參觀。

  我們家珍藏著曾姓族譜。族譜寫明:原籍大清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楊梓坑十一都。遷居臺灣的第一代為曾壁溪公。壁溪公的墳墓位於苗粟後龍。我與堂弟曾森椅曾去掃過墓。我們係移居臺灣後的第六代,文字輩。1996年6月在福州參加全國臺聯理事會後,我曾回晉江市請在文化館工作的曾煥閱先生代為尋找祖籍地的確切地址。7月份即接曾煥閱先生的回函,我祖籍地現在的地名是:福建省晉江市英林鎮港塔大隊楊仔坑。該村曾氏家譜清楚記載至壁溪公,壁溪公名字旁左,小字註明:“生乾隆己酉九月十八日子(時),住臺灣。”曾煥閱先生在來函的結束語中説:“曾重郎先生一脈祖籍雖説斷了二百多年,水源木本,仍然獲得歸宗。深信兩岸合譜大喜之日,不會很久了!”從此,我與祖籍地的宗親時有書信和電話來往。

  當前,海峽兩岸形勢吹來了一股和解之風,但仍需警惕“臺獨”分裂勢力的蠢蠢欲動。今天我們紀念臺灣光復60週年,深感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海峽兩岸雖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現狀從未改變。我們溫故知新,要大力弘揚臺灣同胞的愛國主義傳統,認真貫徹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今年3月4日在全國政協民革、臺盟、臺聯界別聯組會議上發表的四點意見: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綜觀歷史和形勢,我國正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海峽兩岸都要珍惜和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為此,要儘快實現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以利於兩岸同胞便捷地進行經貿、文化等各個領域的交流和交往,增進了解、增強互信,並肩攜手共同構建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框架,共同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鬥。這樣做,就是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依歸,就是實現兩岸雙贏的切實舉措。願以此同大家共勉。

  (作者為臺灣光復親歷者,原湖北省政協副主席,臺盟湖北省委主委)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