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抗戰時期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是維繫兩岸的紐帶

  時間:2005-10-28 10:23    來源: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此時,臺灣被日本割佔已達40多年。為了把臺灣建成進攻華東、華南和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基地,日本殖民當局進一步強化對臺灣社會的控制,推行“皇民化運動”,企圖消滅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面對日寇的高壓統治,廣大臺灣同胞心繫祖國,以各種形式進行抵制和反抗,共同譜寫了中華民族抵禦外侮、團結抗戰的壯麗凱歌。

  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皇民化運動”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臺灣同胞的反日情緒不斷高漲。為此,殖民者推出了一個企圖使臺灣人成為“真正的日本人”的“皇民化運動”。這場運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37年至1940年為“國民精神總動員時期”,主要活動是進行親日思想宣傳和精神動員,極力消除臺灣民眾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後,“皇民化運動”進入第二階段,即“皇民奉公運動”,其主旨是徹底落實日本皇國思想,驅使臺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

  “皇民化運動”實質上是由日本發動的對臺灣人民的“去中國化”運動。日本殖民當局利用報紙、雜誌、廣播、電影、“皇民化劇”的巡迴演出等各種媒介,推動“皇民化”政策,包括禁止使用漢語、中文;禁止臺灣一切漢族的民間宗教活動;禁止臺灣人的傳統生活習慣;鼓勵棄絕漢民族祖先傳用的姓名等等。其目標就是要徹底挖掉中國人身上的中國根——祖國意識,從而將臺灣人同化為日本帝國的“忠良臣民”。

  臺灣人民的抗爭

  “皇民化運動”引起臺灣人民的強烈反抗。廣大臺灣同胞以堅持民族氣節為榮,從未拋棄祖國意識,時刻將臺灣的命運與祖國相連,與日本侵略者進了各種形式的抵制和抗爭。

  回大陸參加祖國的抗日鬥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臺灣愛國志士紛紛回到大陸,組織各種抗日團體,加入抗日救國的洪流中。他們組織了臺灣革命青年大同盟、中華青年復土血魂團以及臺灣青年革命黨、臺灣共産黨等革命團體,呼籲集合臺灣抗日勢力,協助祖國抗戰。其中,最著名的是李友邦領導的臺灣義勇隊。他們積極從事“對敵政治,醫務診療,生産報國,宣慰軍民”的工作,並首先提出“保衛祖國,收復臺灣”的口號。臺灣同胞的抗日活動,充分顯示出臺灣人民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與全國人民同生死共患難的英勇精神。

  島內民眾的各種抵抗活動。面對日本侵略者對臺灣社會的皇民化統治,島內民眾奮力抗爭。他們有的拒絕日本的徵兵,比如,1938年3月,高裴反對抽調臺胞到大陸作戰,領導被徵礦工數千名在宜蘭暴動。有的進行各種活動,抵制日本的“皇民化”政策,比如,一些臺灣同胞仍不放棄使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表面應付讀日語,暗中傳閱被禁書籍,收聽祖國大陸的廣播,偷偷學習漢語;不少家庭仍然聘請中文教師教授孩子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殖民當局推行的改姓運動也遭冷遇,只有很少的臺灣人改用日本姓名;中國傳統的祖宗崇拜依然在民間流行。

  祖國意識是維繫兩岸的紐帶

  臺灣人民以五千年的民族文化為榮,這種民族意識是牢不可破的。抗戰時期,臺灣人民的堅決抵制和英勇反抗,便是這種意識使然。臺灣同胞期待借由心目中的祖國的力量,援助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回歸祖國。抽刀斷水水更流。日本殖民當局實行民族差別待遇和民族歧視,不僅沒有將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打壓下去,反而更強化了臺灣人民的祖國意識。臺灣人民將中國視為自己的祖國,想方設法光復臺灣,使之回到祖國懷抱,因此,“皇民化運動”處處碰壁。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當局,也感嘆只擷取了臺灣的物資,並未拿走中國人的靈魂。臺灣同胞內在的民族精神與身上所流的血液一樣,是永遠無法改變的。

  臺灣人就是中國人,臺灣人民的思想意識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這一事實決定了臺灣社會意識必然呈現中國意識為主體意識的特徵。祖國意識是臺灣與祖國大陸實現統一的心理基礎,是抵制“臺獨”的最深厚力量。抗戰時期,在異族文化的壓迫中,臺灣人民的這種無形的但強大的祖國意識,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強大的凝聚力。 (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宋淑玉)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