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革命團體推動民眾的抗日活動和臺灣的光復

  時間:2005-10-25 17:54    來源:     
 
 


  1941年12月中國政府正式對日宣戰後,中日間一切條約包括割讓臺灣的《馬關條約》被宣告廢除,使收復臺灣獲得了法律上的根據。1942年4月,在臺灣革命同盟會的積極推動下,重慶掀起了群眾性的光復臺灣運動(或稱臺灣復省運動)浪潮。

  此後,每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之日和6月17日所謂“始政紀念日”,定為“國恥紀念日”,每屆此二日,臺灣革命同盟會及臺胞其他團體都開會紀念,宣傳光復臺灣的言論。1943年4月17日,同盟會發表《為〈馬關條約〉48週年紀念宣言》和《告祖國同胞書》,6月17日,又發表《為紀念“六一七”臺灣淪陷日宣言》。

  1944年、1945年的4月17日和6月17日,臺灣淪陷49週年、50週年紀念日,同盟會繼續進行紀念活動,宣傳抗日與光復臺灣運動。早在1943年9月,同盟會已出版《臺灣問題言論集》,收集有關臺灣革命和收復臺灣的文章20篇,以促進革命團體的統一運動,並提供祖國當局決策參考。同盟會機關報《新臺灣》、《臺灣民報》及臺義隊的《臺灣青年》,也發表復臺文章。從上述介紹可以看出,1942年4月掀起的光復臺灣運動的浪潮洶湧澎湃,一浪高過一浪,具有很大的規模,震動全國,影響世界,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臺灣革命團體在大陸宣傳抗日與光復臺灣的同時,同盟會所屬的行動隊也于1942年6月開始對廈門淪陷區進行3次武裝突襲。1942年4月間,同盟會領導謝南光親赴漳州,與預九師共商武力襲廈事,得到部隊同意,武器、交通船及指揮由九師負責,武力由臺灣志士擔任,共分3組,先後破壞廈門興亞院、油庫。

  第一次突襲發生於6月17日,突擊隊向敵軍指揮部興亞院投擲了數百枚炸彈,興亞院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行動隊又在廈門大街小巷散發抗日傳單,市內秩序大亂。第二次突襲發生於6月30日,對廈門虎頭山日本海軍油庫發動突襲,日軍遭受沉重打擊。第三次突襲發生於7月1日,日本侵略者當晚在公園舉行偽市府成立3週年慶祝會,突襲隊員從各個角落向會場投擲手榴彈,數十枚手榴彈在會場爆炸,當場斃傷敵偽軍數十人。

  臺灣革命同盟會所組織的對廈門幾次襲擊行動,在當時全中國波瀾壯闊的抗日戰爭中,當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它的政治意義卻是偉大的,它以實際行動向日本侵略軍表明臺灣人民是不甘屈服的,敢於反抗強敵日寇。正如臺灣學者李雲漢所評述:“這樣輕微的突擊不會構成對敵人的嚴重威脅,但在心戰的效果上影響極大。這是臺灣人對日本侵略者的武力攻擊,説明瞭臺灣人對日寇的深仇大恨。”

  正是由於包括臺灣人民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團結一致,共同抗日,才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既收復了大陸大片失地,也收復了1895年被割讓的臺灣。(來源:福建日報 作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 陳在正 )

  (責任編輯:清水)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