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專題首頁 親歷與訪談 紀念活動 本網特稿 重要言論 文獻回顧 評論研究 海外聲音 對話商談 經貿交流 文化交流 臺灣記憶 歷史逸聞 圖片
 
 
字號:
李純粹:深深海峽情

  時間: 2008-12-02 08:29     來源: 福建臺胞之家     
 
 

  在我的舊文件夾中,有一份珍藏三十年的《中國新聞》, 其中《故鄉的懷念》一文是1979年元旦《告臺灣同胞書》發表時我在江蘇無錫市各界人士座談會上的發言稿改寫而成,後來被中新社收入《海峽有限情無限》一書。文中那寄託著綿延多少歲月思念之情的語句──“有時,我覺得故鄉離我那麼遠,因為與她來往斷絕,音訊不通已三十年;有時,我又覺得故鄉離我那麼近,因為她時時都在我眼前,在我心間!”—-曾為《臺聲》創刊號所引用。

  《告臺灣同胞書》之所以震撼海峽兩岸並産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是因為這篇文告傾訴骨肉同胞衷情,宣示祖國統一大義,尊重兩岸關係現狀,提出了儘快“三通”等一系列切合實際的主張,闡釋了“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理念,實際上構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基本思想。

  猶如春風拂過冰封三十年的海峽,帶來了春天的訊息。兩岸民間此時開始涌動輾轉尋親的浪潮。實際上那壓抑在堅冰下的海峽親情暖流從來沒有封凍,伴隨著春天的來臨,深深海峽情終將匯聚成此後衝破堅冰的赴大陸探親乃至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合作的大潮。

  八十年代初,隨著黨對居住在大陸的臺灣同胞政策的貫徹和各級臺灣同胞聯誼會的成立,作為臺胞第二代“小字輩”的我,在組織的關懷培養和老臺胞的鼓勵下,開始兼職從事臺聯會的工作,先後任江蘇省臺聯會理事、常州市臺聯會會長和福建省臺聯會理事、福州市臺聯會會長。儘管由於是兼職所做的工作很有限,然而這一段經歷,讓我學到了許多,尤其是從老一輩臺胞身上,懂得應該如何將對家鄉的無限思念昇華為對祖國統一事業的無私奉獻,將對親人的懷念化為對“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工作的熱情……。正是這一切,為我今後的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礎。

  1996年末1997年初,我調離專業技術工作崗位,擔任福州市臺盟主委和福州市政協副主席,專職從事機關工作。在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過程中,發揮對臺優勢,為經濟社會發展和祖國統一建言出力成為貫穿始終的主題。我和同事們一起,滿懷激情為引進臺資牽線搭橋,為臺商臺胞排憂解難,以真情的服務深交老朋友、廣交新朋友,為促進兩岸農業合作和文化交流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2001年11月,我終於實現了父親生前的遺願,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當故鄉的山山水水真切地展現在我眼前,當我置身於故鄉的親人朋友中間,我深深地感動了:心中的故鄉不再遙遠!在度過那短暫而又充實的相關專題的交流研討和參觀遊覽、探親訪友的“故鄉十日”之後,我不能不思考:為了兩岸的最終統一,我們應該主動做些什麼?

  2002年3月全國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在《關於進一步做好臺灣人民工作的幾點建議》的提案和聯組會議發言中,我和其他臺籍委員一起,建議進一步推動兩岸民間尤其是青少年的交流交往,包括建議借鑒當年“中日青年大聯歡”的形式,有計劃地籌辦較大規模的兩岸青年文化交流活動,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此後,在省政協會議上《關於做好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工作的幾點建議》又入選“重要提案摘報”,省委書記親自批轉省臺辦……。在積極向各級領導和有關部門建言獻策的同時,我和同事們在我們力所能及的工作範圍內也主動作為,致力於兩岸青少年學生的交流活動,因為青少年是兩岸的未來。

  2003年8月,“非典”疫情結束不久,我們就邀請臺灣成功大學師生來福州參加以考察古民居為主題的“榕臺青年夏令營”。來自兩岸的營員在探討閩臺古民居的異同之餘,一路歡歌笑語,表現出濃濃的親情。

  當時,臺灣大學生夏令營已陸續在各地舉辦, 2004年全國臺聯的夏令營規模已達千人。於是,我們將目光轉向更為年輕的中學生,尤其是對大陸更缺乏了解的臺灣南部。我的想法得到了島內朋友的大力支援。

  2004年至2007年暑假,我們連續四年先後邀請臺南縣港明高中和黎明高中的校長和老師率領一百多名中學生來福州參加“榕臺青年夏令營”,與福州四中、福州格致中學的高中生開展生動活潑的交流聯歡活動。參加夏令營的絕大部分是第一次來大陸的十六、七歲的臺灣高中學生。當第一批營員──一群花季少男少女帶著好奇與憧憬、懷著一絲惶恐與忐忑來到福州時,迎接他們的是友誼和關愛。他們驚奇地發現,大陸並不像他們想像的那麼落後,福州不亞於臺灣的大城市,有些方面甚至更好。諸如擔心“吃不飽”“住不好”或“與大陸學生如何相處”等顧慮與不安很快煙消雲散。兩岸學生雖是初次相識,但共同的語言習俗、共同的文化淵源讓他們一見如故。大家坐在一起,只要不開口説話,根本分不清誰來自福州、誰來自臺南……。首批營員將他們的感受與家長和學弟妹分享,於是報名一年比一年踴躍,規模一年比一年擴大。為了讓夏令營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我和同事們從主題策劃、行程安排到環節銜接都做了精心準備,並將活動從福州先後延伸到省內的武夷山、閩南或省外的西安、南京、上海等地。大陸各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令臺灣中學生震撼,福州的鼓山、曇石山、船政文化,西安的兵馬俑、大雁塔、大唐芙蓉園,南京的中山陵、雲錦研究所,上海的黃浦江遊船、磁懸浮列車讓他們流連忘返……。當兩岸的中學生在“跨越海峽 真情相約”的營旗上一起簽名,在“心願樹”上共同許願,依依惜別、互換禮物、互留感言,相約在網路上或在福州在臺南再見時,我們看到了深深的海峽情盪漾在他們眼中,在他們心田……。

  正因為“榕臺青年夏令營”的情緣,2006年11月我第二次率團訪問臺灣時,有了一段特殊的行程安排。臺南縣教育局的王副局長專車將我從嘉義接到臺南縣的港明高中和黎明高中,與參加夏令營的孩子們見面。剛下車,就聽到一陣歡呼聲。一束鮮花、一張卡片、一封信和一張張洋溢著青春的笑臉訴説著重逢的歡樂和激動,在孩子們簇擁下的留影更成為永久珍貴的紀念。

  今年,為了迎接北京奧運,我們舉辦了“攜手海峽 走近奧運----2008榕臺青年冬令營”,邀請臺灣成功大學、屏東科技大學、東海大學等六所高校的31名大學本科生和碩士生參加。在福州,他們與海西大學生共話兩岸學子迎奧運的激情;在北京,他們用數位相機記錄下對長城、故宮、圓明園、頤和園的景仰,對北大、清華的印象,對國家大劇院和“鳥巢”、“水立方”的驚嘆與讚美……,而當他們手捧奧運冠軍親筆簽名的奧運紀念封與鄧亞萍、葉喬波合影留念時,同為中華兒女的親情使他們為之驕傲……。冬令營結束時,我收到了溫馨的“留言卡”;春節前夕我的手機收到了號碼以 “00886”開頭的祝福短信;北京奧運會開幕時,電子郵件更是傳遞著來自海峽東岸的深情關注……。儘管感言、短信、郵件語言不多,卻承載著跨越海峽的深情,也蘊含著對我們辛勤工作的肯定。

  我愛海峽兩岸,海峽東岸是我的故鄉,海峽西岸是我生長的地方。從我記事的時候起,“海峽”兩字就與我的生活相隨相伴。如果説《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前,我的海峽情是對故鄉的懷念和對親人團聚的渴望,在那以後它已不僅融入我的生活而且融入我的工作中,我將對海峽兩岸深深的愛傾注到寄予希望的兩岸交流的事業中,而深情的付出收穫的是更多的親情、快樂和希望……。 2008年10月寫于福州

  作者係:福州市政協副主席,福州海峽兩岸交流協會會長

 
編輯: 賀晨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