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軍校是中國近代軍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規模最大、設施最完整、學制最正規的軍事學府。自1902年起,保定先後開辦了北洋陸軍行營將弁學堂、陸軍速成武備學堂、陸軍速成學堂、陸軍軍官學堂以及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正式創辦陸軍軍官學校。後來于1923年8月因軍閥混戰,財力拮據,學員斷接,軍校被迫停辦。在先後二十餘年中,保定共開辦軍事學校達十五所之多。從廣義上講,又可把十余所軍校統稱為"保定軍校";從狹義上講,"保定軍校"之稱也可專指民國元年建立的陸軍軍官學校。在先後開辦二十餘年中,這裡共培養出11000余名軍事領導人才,僅後來成為將軍的就有1500余人,是名副其實的"將軍的搖籃"其中的許多人都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雲人物,保定軍校也因此蜚聲海內外。它所培養出的大批活躍於民國舞臺上的著名軍事人物,被人稱之為"保定係"。
軍校的歷史沿革及體制
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引進了東西方先進的軍事科學技術和教育體制的基礎上,開辦了一系列軍事學堂,其中最主要的是北洋行營將弁學堂。1903年又開辦了全國最大的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孫傳芳、齊燮元、孫岳、李景林、周思誠等均畢業於此校。1906年改為陸軍部陸軍速成學堂。蔣介石也在1907年7月入該校,次年2月肆業後留學日本。1906年又設培養高級軍官的陸軍軍官學校,1911年改稱陸軍預備大學堂。1912年2月,袁世凱任大總統後,把陸軍預備大學堂遷北京,改稱陸軍大學為培養北洋初級軍官,遂在保定速成學堂和預備大學堂的基礎上,又開辦了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以下均簡稱"保定軍校",保定軍校從組織機構、教學骨幹、教育體制到教育理論等方面都仿傚德、日等國家的軍校。該校首次改變了清末各軍事學堂的取官制度,設有校長、教育長、副官等。下設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五科。在校各級長官及教官多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正規軍事教育。如第二、三、五、六、八任校長蔣百里(蔣方震的字)、曲同豐、楊祖德、賈德耀、孫樹林及各任教育長毛繼承、張承禮、程長髮等均係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尤其是被稱為軍事理論家和"兵學泰斗"的蔣百里,是先後畢業于日本士官學校和德國陸軍大學的高材生。他們都具有一定的現代軍事理論和實踐素養。在教育體制上,保定軍校形成了一套從低級到高級的循序漸進的新式完善的軍事教育體制。學生一般須接受從陸軍小學、陸軍中學到陸軍軍官學校的三級正規教育,爾後才到部隊見習,從而受到嚴格、系統的軍事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採取內場(校內教課)與外場( 校外訓練演習)、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軍校專業科別分為學科與術科。學科主要講授戰術、兵器、地形及築壘、交通等四大教程,術科則講授器械體操、刺槍、劈劍、馬術等。其教學設備比較齊全,是當時中國第一流的,不僅早期的武備學堂、速成學堂所不具備的,就是初期的黃埔軍校在這方面也不及。
保定軍校具有以上種種優越條件,它還是一所全國性的正規化的軍官學校。所以,當時全國各地的優秀陸軍中學畢業生紛紛前來報考入學。保定軍校從成立起即以"不問政治","服從命令"為宗旨,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北洋軍隊的頂梁柱。然而,畢竟時代不同了,這批學生與清末入軍事學堂的學生不一樣,他們不同程度地受過資産階級革命思潮的熏陶和反滿鬥爭的實踐。因此第一期學生中許多人參加了辛亥革命武裝起義,少數人甚至還當過將級的司令官、參謀長。在不斷變化的政治形勢下,不少學生具有一定的革命思想和革命傾向,有的參加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或與革命黨人保持種種聯繫。為此袁世凱在1914年11月第一期學生畢業時,曾密令各省區軍事長官:"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一期畢業生與亂黨關係甚深,各將軍、師長應嚴加看管"。以後,由於袁世凱和各屆北洋政府倒行逆施,在保定軍校的第二、三、四期的學生中,有幾百人離校到南方參加了革命軍。許多學生對社會腐敗深惡痛絕,積極參加"五四"運動等歷次政治活動。八期步科生金佛莊、郭俊等,"尤信仰馬克思主義,他們于1922年春在軍校秘密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併發起了由四十余名軍校生成立的進步團體"壬戌社"。提議通過由個人(低級)、部分(中級)、全體(高級)三過程,運用武裝力量達到"改造中國"的目的。金佛莊、郭俊、茅延禎三位軍校生分別在1922年和1923年加入了中國共産黨,成為北伐時期的國民革命軍將領 ,亦都先後犧牲在北伐戰場上。
保定軍校的學生分散到各地各部隊去,逐漸形成了所謂的"保定係"。其中雖也有不少人分配到北洋各軍中,但隨著政局的演變和國民革命的勝利,"保定係"便成為國民政府軍隊的一支重要派系。
在近現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保定的軍事教育處於清末民初政治社會大動蕩的時期,保定軍校所培養出的學生在中國近現代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辛亥革命期間,在革命風暴的影響下,軍校的學生憑著滿腔熱血投入到推翻封建清王朝的行列裏去。在此期間,呂超在京、津、滬、川等地發動革命,施從雲、孫岳、何遂等在直隸發動起義,張鈁、錢鼎等在陜西率部起義,劉建藩、張廷輔等在桂、鄂起義,李濟深等在粵、蘇等地率軍討清兵,蔣介石、楊傑等在江浙組織起義活動,商震在遼、魯組建民軍,發動起義。李鳳樓、劉雲峰及軍官 學堂監督曲同豐等為雲南起義重要人物,朱鼎勳等在山西舉義。在起義鬥爭中,有不少革命志士壯烈犧牲。蔣衛平為東三省革命黨領袖,積極從事革命活動,以身殉國。施從雲、熊朝霖、雲振飛等發動灤州起義,在雷莊與清軍激戰中被俘遇害,張廷輔(協統)于武昌起義時被暗殺。黃之萌、楊禹昌炸袁世凱被殺害。劉懋德在山東發動兵變,失敗被殺害。各地的起義鬥爭對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起到推動作用。
二次革命期間,保定軍校生積極參加鬥爭或起義,時題吉、王正藩、朱葆誠、蕭向陽等領導人于失敗後被殺害。在反袁稱帝和護法戰爭中,保定軍校生已成為名地的軍事骨幹力量。劉建藩、林翼支、劉霖、尤民、夏述唐等領導人于戰鬥中犧牲或被捕殺害。
在北伐戰爭時期,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中保定軍校生佔很大比重:
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張群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議,王柏齡任國民革命軍總預備隊指揮官,鄧演達任國民革命軍總政部主任,白崇禧任副總參謀長,黃紹竑任第七軍黨代表,王應榆任參謀長,唐生智任第八軍軍長,劉文島任黨代表,晏勳甫任參謀長,王天培任第十軍軍長,賴世璜任第十四軍軍長,熊式輝任黨代表,金佛莊任總司令部警衛團團長,葉挺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黃琪翔任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團長,嚴重任第二十一師師長等。國民革命軍的中堅將校基本上為保定軍校同學,僅第七軍團以上的軍官即有12人係保定軍校生,佔百分之七十左右。
在抗日戰爭期間,"保定係"許多將領為挽救民族危亡,維護中華民族的獨立和領土完整而英勇作戰,成為抗日名將。如新四軍軍長葉挺、領導東北民眾抗日軍的蘇炳文、在綏遠抗戰的傅作義、參與指揮盧溝橋作戰的何基灃、張克俠、秦德純、張維藩、張壽齡、董昇堂、曾國佐等,指揮凇滬抗戰的蔣光鼎、張治中、陳誠、參與指揮臺兒莊戰役的白崇禧、徐祖貽等。還有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的如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二十九軍軍長陳安寶 ,第二十三師師長李必蕃、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第一七四師師長夏國璋、第一五二師副師長林英燦、第二一五旅旅長趙錫章等。
成為民國軍政界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於"保定係"將領受過嚴格而正規的軍事教育和訓練,有著較高的軍事素質,因而受到國民政府、軍隊和各地方集團的重視,不少人成為中央軍事機關及各治一方的封疆大員。如曾任參謀總長和國民黨副總裁的陳誠、國防部長白崇禧,先後任軍委會政治部長和新疆省政府主席的張治中、陸軍總司令顧祝同、空軍總司令周至柔、國防部次長秦德純、副參謀總長郭寄嶠、郭懺、軍委會政治部副部長黃琪翔、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等。此外,在集團軍總司令、戰區司令長官、"剿總"司令以上的將領中,"保定係"也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白崇禧、張治中、顧祝同、劉峙、黃紹竑、廖磊、李品仙、陶鈞、胡宗鐸、葉琪,晉係集團的楊愛源、傅作義、趙承綬、孫楚、王靖國、梁培璜、陳長捷,東北軍的榮臻、王以哲、何柱國、董英斌、劉多荃、牛元峰、何立中等,粵系集團的李漢魂、余漢謀、鄧龍光、寥培南等,川軍系統的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等。這些人物在中國現代軍事史上均有一定的影響。在整個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保定係"在相當程度和相當長的時期內,控制了中央和地方的軍事實權與一部分政權,成為軍政界一支重要力量。即使後來崛起的"黃埔係",也只能與之平分秋色,而未能完全取而代之。
在近現代軍事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保定係"中還有不少人,成為以後許多軍校的領導和骨幹。保定軍校在中國近現代軍事教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並對後來的軍事教育産生了重大影響。從清末到民國期間,保定軍校生先後在陸軍小學及各地軍校任職者甚多。保定軍校的教學方法和教育體制及訓練方法也為以後各類軍校所模倣。黃埔軍校創辦後,其教育體制和訓練方法多循保定軍校,其教內容也多與之相似。尤為引人注目的是黃埔軍校的各級領導、教官,多為保定軍校生。如校長蔣介石、副校長李濟深、先後任教授部主任和教育長的王柏齡、先後任教練部副主任和教育長的鄧演達、學生隊總隊長嚴重、軍事教官顧祝同、劉峙、劉堯宸、錢大鈞、季方、金佛莊、郭俊、張治中、周至柔等。黃埔軍校的軍事教官除一部分是國外留學生外,多數係保定軍校出身。誠如孫中山先生所説,黃埔軍校"諸位教員有從外國來的,有從保定學來的,但保定軍校成立的時間很久,人數很多,器械又完全,我們這個學校所處的種種地位,都是比他們差得很遠。"在黃埔軍校領導骨幹力量中,"保定係"佔為多數。
黃埔軍校在各地設立了一些分校,保定軍校生同樣也成為這些分校的骨幹。如南寧分校各任的校長俞作柏、呂競存、夏威,洛陽分校的祝紹周等。其他軍事學校或訓練機構中,如陸軍大學校長蔣介石、先任校長後又任教育長的楊傑、徐培根、萬耀煌,中央航空學校校長周至柔,中央空軍幼年學校教育長汪強,央訓練團團長蔣介石、副團長陳誠等。一些地方性軍校或教育機構的主持人,如東北講武堂教育長鮑文樾、王瑞華,東北軍官訓練團教育長董英斌,晉軍軍官教導團教育長楚溪春等,均出自保定軍校生。特別一提的是,保定軍校生在中國共産黨創辦的一些軍事學校也成為領導骨幹,如早期的紅軍大學(後改為抗日軍政大學)高級班的戰術教官張振漢,被譽為紅軍學校中水準最高的教員之一,解放初期的解放軍石家莊第六高級步兵學校(後改為石家莊陸軍指揮學院)任副校長兼教育長的王長江,解放軍南京軍事學院任教授會副主任的章培等,均係保定軍校生。
保定軍校對後來一些軍事學校的教育體制和軍事教育內容也産生了重要影響。張作霖于1919年2月重新設立的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基本上倣照保定軍校的教育體制,軍事教育內容也基本分為學科和術科兩部分,所用的教材大部採用保定軍校的課本。保定軍校對黃埔軍校的軍事教育更産生了重要影響。黃埔軍校在編制上是倣照蘇聯軍事院校的模式,設立政治思想教育課。但在軍事教育上,基本上倣照保定軍校。由於大部分軍事教官出身於保定軍校,所以黃埔軍校的軍事教程和訓練方法與保定軍校相似。
保定軍校不但為中國近代培養出眾多將領,而且還為後來的軍事教育培養了骨幹。它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為後來的一些軍事學校不同程度地借鑒或效倣。由此可見,保定軍校對後來的軍事教育産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國近現代教育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中國近現代史上許多重大事件和戰爭都與保定軍校生有關。正如已故中國近代史學家蔣廷黻所説:"要研究近代史,尤其是中國近代史,首先要研究保定軍校發展史"。誠如一所保定軍校史,幾乎可以説等於半部中國近現代史,可謂言之鑿鑿。
在以後激蕩的時代風雲中,保定軍校的學生也分道揚鑣,其中不少人投奔了中共陣營,但也有許多人追隨國民黨,成為國共兩黨御用的軍事工具,並在歷次兩黨爭權奪利的戰爭中充當了先鋒。
在國民黨軍界中派系眾多,僅中央軍裏就有"保定係"、"日本士官係"、"黃埔係"三大系統,另外還有東北軍、西北軍、川軍、粵軍、晉係、桂系等等。其中中央軍代表國民黨軍隊的嫡系,其餘被稱之為"雜牌軍"而"黃埔係"則為嫡系中的核心與骨幹,是國民黨在歷次戰爭中,特別是蔣介石實行軍事獨裁的重要支柱。
在"保定係"和"日本士官係"中,蔣介石可算得上是資格最老的一個。他1907年7月考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學習,次年2月留學日本振武學校三年,1911年以上官侯補生的資格在日本陸軍炮兵部隊實習即將期滿時,辛亥革命爆發,因此他擅自離開日本回到中國,在江浙領導起義,被日本方面開除,失去進入日本士官學校學習的機會。但也勉強算得上是"半個士官生"。蔣介石作為"保定係"和"日本士官係"的首領,是當之無愧的。他憑著這兩大系又培養出龐大的"黃埔係",為他的政治起家打下了堅實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