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陳德銘:將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 保持基本穩定

  時間:2009-12-03 10: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11月11日,中國央行公佈的數據顯示,中國金融機構10月份新增人民幣貸款人民幣2530億元,低於9月份的人民幣5167億元,同時也創下今年以來的最低月度水準。 中新社發 紹常 攝

  中新網12月2日電 中國商務部長陳德銘12月1日在日內瓦出席WTO第七次部長級會議期間接受了路透社、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聯合採訪。他指出,當前全球關注的重點不應是人民幣匯率而是美元穩定的問題。美元作為世界主要的支付和儲備貨幣,應當保持相對穩定。中國今後仍然將按照主動、可控、漸進的原則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

  《國際先驅論壇報》記者提問時説:關於匯率,您也提到要保持宏觀政策的穩定。我想問前不久奧巴馬總統訪華時,美中之間是不是在貨幣政策和匯率改革方面達成某種程度的相互理解?

  陳德銘説,奧巴馬總統訪華非常成功,中美雙方就建設21世紀積極合作全面的中美關係進行了深入的交流,達成了戰略互信和一系列共識。雙方同意就貨幣政策問題保持部門之間的交流,採取前瞻性的貨幣政策,並適當關注貨幣政策對國際經濟的影響。

  陳德銘直言,當前全球關注的重點不應是人民幣匯率而是美元穩定的問題。這兩個貨幣的總量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是完全不一樣的。美元作為世界主要的支付和儲備貨幣,在當前全球經濟十分脆弱的情況下,應當保持相對穩定,這有利於為世界經濟復蘇創造好的環境。

  至於人民幣匯率問題,陳德銘表示,中國自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系,堅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參考主要貨幣走勢,不斷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自2005年改革至今,人民幣已經相對美元升值了20%左右。

  現在某些國家自己的貨幣不穩定,卻要求人民幣升值,它的主要理由是因為貿易不平衡。在全球化進程中發生的國際貿易分佈和結構的變化,是由多方面複雜因素造成的。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把勞動密集的加工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一方面他們獲得了更高的資本收益,同時發達國家的國內産業結構也發生很大變化,更多向高新技術産業,精密機械製造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另外一方面,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初期利用相對較低的勞動成本接受國際産業轉移,積累一定的貿易盈餘也符合歷史規律,很多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也曾在相當長時間內經歷了同樣的歷程。

  陳德銘指出,中國不刻意追求貿易順差,我們希望進出口更加趨於平衡。明年我們也將努力擴大進口。這幾年我們已採取了不少措施遏制貿易順差過快增長,目前已開始見效。比如去年中國貿易順差是2900多億美元,今年則恐怕不會超過2000億美元,一年之內減少了1000億美元。

  陳德銘還表示,經濟結構平衡和人民幣與美元的關係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至於的人民幣和美元掛鉤的問題。中國的匯率是參考一籃子貨幣的,美元是主要的支付和儲備貨幣,在籃子中佔的比重會大一些。但中國的人民幣並不和美元掛鉤,而是實行浮動的、彈性的匯率形成機制。我們今後仍然將按照主動、可控、漸進的原則來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也要保持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問題的實質是,美元繼續貶值是可行的嗎?這也是世界經濟治理結構中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所以有些國家提出了單一貨幣的弊端問題,提出了特別提款權的問題。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