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復蘇,經濟刺激政策可謂居功至偉,但刺激政策繼續實施遭遇兩難困境,政策何時退出,正在引起市場的普遍關注。《瞭望》新聞週刊刊出署名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劉滿平的文章指出, 2010年年中可能是刺激政策退出的時間窗口,但退出也需微幅、逐步。
文章説,經濟運作有自身客觀的規律,在經濟低迷時強迫採取外力刺激,肯定會或多或少地帶來些副作用: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性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不足。如果再繼續實行經濟刺激政策,將會面臨“左右為難”的兩難困境:一方面,出於對經濟結構進一步向壞以及通脹壓力加劇的擔憂,政府傾向於降低刺激力度;而另一方面,經濟內在活力缺失和“保就業”的壓力,又使得政府不敢在刺激力度上有所放鬆。
三因素致刺激政策仍需維持
一般來説,在已確認本國經濟連續3個月回升之後,就可以考慮經濟刺激政策該如何退出。考慮到本輪刺激政策是在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衝擊下適時推出的,面對的環境前所未有,其退出的時點應相對延長,如2~3個季度。即使是這樣,1~3季度我國GDP單季增速分別為6.1%、7.9%和8.9%,經濟回升趨勢確立,也已到了退出的時機,但對於為何當前刺激政策不能退出時,劉滿平指出有三點原因:
一、從全球範圍看,刺激政策退出時機還未到。目前雖然全球經濟和金融形勢逐漸好轉,但復蘇仍不平衡,尚有賴於刺激政策支援,高失業率尤為令人擔憂。雖然以色列、澳大利亞、挪威等國採取加息政策,印度也上調了商業銀行法定流動資金比率,但這些國家情況各異,對我國的影響也很小,最重要的是歐美等主要經濟體按兵不動。
二、從本國範圍看,我國經濟復蘇基礎還不穩定、不鞏固、不平衡。我國經濟雖率先復蘇,但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投資拉動的,從實體層面來看,民間投資和社會消費還沒有被完全帶動起來。
三、從退出的基本條件看,目前除局部存在瓶頸約束之外,大部分工業品和消費品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投資、消費和出口需求的增長導致實體經濟出現全面高通脹的可能性不大,通貨膨脹在我國還不是現實威脅,至多是屬於潛在風險而已,對此無須過度擔心。
2010年年中或是退出時間窗口
對於刺激政策何時能退出?文章稱將主要取決於未來國內經濟增長態勢、通脹預期及通脹變化情況以及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經濟情況和寬鬆政策退出時機等幾大因素,其中最具有風向標的是通脹變化情況,也就是CPI的走勢。
而2010年第二季度末將可能是退出的時間窗口。
從全球角度來看,11月7日召開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認為目前刺激政策退出還為時尚早,仍須維持。但同時也留了一手:在經濟完全復蘇後,各國應以合作、協調的方式退出非常規的宏觀經濟和金融支援政策。歐盟甚至還設置了時間表:只要歐盟委員會12月3日公佈的經濟預測報告顯示復蘇已經穩固,歐盟各成員國最遲從2011年開始整頓財政,以減少財政赤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