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攜手應對國際金融危機
字號:
2009中國十大經濟新聞、國際十大經濟新聞

  時間:2009-12-29 08:35    來源:中國證券報     
 
 

  2009年國際十大經濟新聞是(按新聞發生時間順序排列):

  ★美國出臺經濟刺激方案和“定量寬鬆”貨幣政策

  2月17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總額為787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涉及款項的35%用於減稅,65%用於政府投資,新計劃還保留了飽受批評的“買國貨”條款。美聯儲3月18日出臺“定量寬鬆”貨幣政策:將在未來6個月內購進最多3000億美元長期國債,進一步購入7500億美元抵押貸款相關證券和1000億美元房貸公司債券。

  ★G20倫敦金融峰會就全球加強金融監管等達成共識

  2009年4月1日至2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二次金融峰會在英國舉行,與會領導人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增資和加強金融監管等全球攜手應對金融經濟危機議題達成多項共識。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認為有必要對所有具有系統性影響的金融機構、金融産品和金融市場實施監管和監督,並首次把對衝基金置於金融監管之下。

  ★通用汽車申請破産保護

  6月1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正式遞交破産保護申請,成為美國工業史上最大一起破産保護事件。在美國政府多次注資救助下,7月10日,通用汽車完成資産重組,成立新通用汽車公司,計劃只保留“雪佛蘭”、“凱迪拉克”、“別克”和“吉姆西”4個汽車品牌。美國政府持有新通用60%以上的股份。

  ★澳大利亞在二十國集團中率先加息

  10月6日,澳大利亞中央銀行決定,將基準利率提高0.25個百分點,升至3.25%,澳大利亞成為二十國集團中首個開始退出經濟刺激措施的國家。11月上旬,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英國聖安德魯斯舉行,與會者就“退出策略”交換了意見,強調了合作與協調的重要性。

  ★歐美強化金融監管

  10月30日,歐盟秋季首腦會議敦促歐盟輪值主席國和歐洲議會啟動立法程式,以便建立一套全新的泛歐金融監管體系:在宏觀上成立一個“歐洲系統性風險管理委員會”,監測整個歐盟金融市場上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在微觀上設立幾個“歐洲監管局”,分別負責銀行業、保險業和證券業的監管協調。12月11日,美國眾議院以223票贊成比202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金融監管改革議案。該議案的核心內容包括將美聯儲打造成“超級監管者”以及設立新的消費者金融保護署等。

  ★全球貿易萎縮,保護主義抬頭

  11月18日,世界貿易組織發佈報告説,今年全球貿易總額萎縮超過10%,從2008年7月到2009年6月,世貿組織成員報告了共計217項反傾銷調查措施,與前一年相比增長了15%。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3日,今年共有19個國家或地區對中國産品發起101起貿易救濟調查,涉案總額超過116.8億美元。

  ★迪拜債務危機爆發

  11月26日,阿聯酋第二大酋長國迪拜要求債權人推遲6個月償付迪拜世界集團及旗下部分子公司約260億美元的到期債務,對英國金融業及全球金融市場造成重大衝擊,由此引發國際社會對部分國家主權債務的擔憂,國際主要信用評級機構先後調低希臘、西班牙、墨西哥等經濟體的主權信用評級。

  ★世界經濟有望較快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陰影

  12月2日,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發佈的《2010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2009年,世界經濟在經歷了第一季度大幅下滑後,第二季度實現增長的經濟體增多,這種復蘇勢頭在第三季度繼續得到鞏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全球經濟將在2009年收縮1.1%之後,2010年將增長3.1%。

  ★國際金價創下歷史新高

  12月3日,在美元持續貶值的刺激下,紐約商品交易所黃金期貨2月合約每盎司上漲5.30美元,收于1218.30美元,該合約最高上漲至1227.50美元的歷史新高。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12月7日至19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舉行。經過馬拉松式艱難談判,大會達成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該協議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援、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

  據了解,參加評選的新聞單位是(排名不分先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記協、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中國日報、科技日報、工人日報、農民日報、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時報、中華工商時報、參考消息、中國證券報、新華網和經濟參考報。

  參加評選的經濟學家有(排名不分先後):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曹玉書,中共中央黨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周天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地區經濟司司長、教授范恒山,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高級統計師萬東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賈康,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陳淮,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莫榮,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副所長、教授朱玲,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魏傑,北京視野諮詢中心主任、教授鐘朋榮。

 
編輯: 肖燕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