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加強閩臺農業合作,是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大舉措,是福建“三農”工作的一大亮點,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閩臺農業合作與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關係密切,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閩臺農業合作與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一致性。 當前,充分利用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的獨特優勢,按照依託“五緣”、推進“六求”的要求,進一步加強閩臺農業合作與交流,努力把我省建成臺灣農産品輸入的區域集散基地、臺灣農業島外發展的吸納基地、臺灣農民再創業基地和農産品加工出口基地,紮實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為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奠定經濟基礎,是閩臺合作的重要目標。按照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和我省農村的具體實際,我省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圍繞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大局,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項目帶動為抓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援農村的方針,融入全局,立足多予,注重運作,重在實效,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農村服務保障能力、農民自我發展能力,確保農村生産力進一步提高、農民物質文化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農村社會面貌進一步改變,力爭全省新農村建設走在全國前列。閩臺農業合作的目標與海峽兩岸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核心都是為了搞好“三農”工作,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實現農村社會面貌的改變,實現農業生産效益的提高,實現農民收入增加。 閩臺農業合作與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優勢的互補性。 福建有發展閩臺農業合作的獨特優勢。一是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二是淵源深厚的人文優勢。三是豐富優越的資源優勢。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也具有諸多優勢。一是中央的政策優勢。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把“三農”工作擺在經濟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出臺許多優惠政策,切實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二是福建各級黨委、政府的組織領導優勢。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開全省農村工作會議,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出臺有關文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並認真落實地方與部門工作責任制,實行領導幹部掛鉤聯繫制度,組織動員城鄉各種資源投向農村,形成支援農村發展的合力。三是積極推進農村工作機制創新的優勢。通過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産權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新型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增強“三農”活力。閩臺農業合作和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很強的優勢,只有實現優勢互補,才能使兩者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為閩臺農業合作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落實扶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增強縣域經濟實力;加強農業産業化經營,推進現代農業建設;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發展高産、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實施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提高農村經濟效益;發展農村二、三産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扶貧開發力度,增強貧困鄉村自我造血功能。而閩臺農業合作為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臺灣農業已基本實現現代化,農業集約化水準和外向度都較高,加入WTO後應對自由經濟的適應性強,農業生産效率高,具有較強的科技優勢。 閩臺農業合作與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利益的雙贏性。
閩臺農業合作與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目標的一致性、優勢的互補性,使閩臺農業合作和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從而實現了利益的雙贏性。 閩臺農業合作為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一是閩臺農業合作促進區域産業佈局調整,加快優勢産業發展。福建在良種、技術和資金引進中,各地分別建立各種不同的引進示範場和示範基地,加速品種的結構調整,發展了一大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區域性優勢産業,這些優勢産業産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二是閩臺農業合作推動外向型農業發展,提高了農業競爭力。我省在引進臺灣良種、技術、資金、管理的同時,也引入臺資企業的國際行銷渠道和經驗,促進了農産品國際競爭力和出口創匯能力的增強。漳州在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的推動下,特色花卉在國際市場的知名度不斷提升,出口花卉佔全國總量的十五分之一,出口額在全省各設區市中居首位。 三是閩臺農業合作發揮示範作用,加快了現代農業建設步伐。隨著閩臺農業交流合作的不斷擴大,在臺資農業企業的示範和帶動下,注重種子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設施精緻農業、標準化生産等一系列新觀念,已逐漸根植于我省農業生産發展中,促進種植業由原來低投入、低産出的傳統經營方式,向技術、資金密集型的集約化經營模式轉變;促進加工行銷業由初級産品、單一渠道銷售為主的傳統方式,向應用先進技術開發、深加工和現代行銷手段的經營模式轉變;促進以農業産業由産前、産中、産後相分離的傳統模式,向産供銷一體化、專業化經營的現代農業轉變。 四是閩臺農業合作增加了福建農民的收入,推動農村全面小康建設。1995年以來,福建農民除勞務等非農收入增長外,農業的收入增長主要是通過臺灣良種、技術的引進推廣,實行優質化栽培管理,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而實現的。 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為閩臺農業合作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 一是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為臺商提供了理想投資環境。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除了實施水利的“六千”工程外,還實施了“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實施村村公路路面硬化。此外,在“三通一平”上提供了保證。在政策措施上,也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為臺商投資農業提供了理想投資環境。 二是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為閩臺農業合作創造了良好的投資條件。主要體現在實施“3851”工程上,即重點構建高優農業、藍色産業、綠色産業三條閩臺特色産業合作帶;發展壯大臺灣農民創業園、現代園藝業合作示範區、現代畜牧業合作示範區、現代林業合作示範區、現代漁業合作示範區、農産品加工合作示範區、休閒農業合作示範區、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管理合作示範區八個示範園區;建設海峽兩岸(福建)農産品物流集散中心、農業科教資訊交流合作中心、農産品檢驗檢測中心、農業防災減災預警中心、農業良種研發與繁育中心五個中心;強化閩臺科教、資訊、項目和人員的雙向交流平臺載體。 三是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為臺灣農民提供了創業平臺。臺灣農民創業園是臺灣農民投資創業的園區和基地,是臺灣資金、品種、科技、管理與我省優勢資源的結合體,是兩岸農業合作的新內容和新亮點。目前先做好漳浦、漳平永福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試點工作,其他有條件的設區市也在考慮創辦。創業園突出“三型”(技術密集型、精緻高優型、綠色環保型)和“三生”(生産、生態、生活),更好地發揮試驗示範、輻射帶動和增進交流作用。 四是海峽西岸新農村建設,為臺商投資帶來較好的經濟利益。新農村建設,為我省承接臺灣農業産業轉移打下良好基礎,農村勞動力通過培訓提高了技能,為臺商投資提供了高素質的勞力資源,各種農産品批發交易市場的逐漸完善,可以將臺灣農産品銷售到祖國大陸其他省份。同時,可借鑒和引進臺灣農産品運銷組織模式,積極促進我省農産品行銷公司與臺灣省農學會組織、農業企業和合作社等民間組織合作,共同建設閩臺農産品批發交易市場,最終形成臺灣農産品物流集散中心,把我省建成閩臺兩地聯手拓展海內外農産品市場的集散地和轉机站。
來源:福建日報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