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3歲的臺灣 “傑出農民”林茂盛,在島內當了十幾年的村長,卸任之後,來到福建開山種果。他樂呵呵地和記者談著,非常滿意地規劃出自己後半生的“勞動生活”。
他的果園建於2002年7月,坐落在福州市羅源縣松山鎮蓮花山前的呂洞村,距福州市區60多公里。200多畝的園區分設桃、李、梨、檸檬、柑桔、芭樂6個區域,栽種各類果樹5000多棵。平時,林茂盛雇5名當地農友料理果園,大部分果樹去年“試挂”,今年“小收”,明年“豐收”。他粗略估算,今年的賣果收入可達十幾萬元,果林間套種的農作物可收七八萬元,而明年的收成則會翻番。
從村東頭走去,一條水泥小道蜿蜒至園子中央的一座白色平頂頗具閩南風格的三合院,門口挂著“福州茂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牌子。客廳四面的墻上張貼著12幅臺灣知名水果的放大照片,包括芒果、鳳梨、番石榴等等,其中被視為珍貴品種的蓮霧(又稱“黑珍珠”),正是去年連戰登陸時,贈送給胡錦濤等中央領導的臺灣“極品水果”。林茂盛告知記者,這些品種有的已經在他的園里落地生根。
林茂盛僅僅是近年來大批“西進臺農”中的一員。他們在把臺灣品種引進大陸的同時,也帶來了島內的農業理念和行銷模式,在福建的沿海和山區創造新天地,並提升當地的農業水準。
“我是臺灣的傑出農民”
林茂盛的家在臺灣臺中縣外埔鄉永豐村,説他是島內的“農民精英”,那是名副其實。
1984年,他是臺灣的“十佳農民”,獲全臺灣玉米高産競賽第一名。次年,他被評為臺灣“十大傑出農民”。1987年,獲臺灣“植物保護技能競賽”第二名,“農民幹部稻米生産和稻田轉作演講”比賽第一名。1988年,他以“草根大使”的身份,代表臺灣前往日本進行“農業技術交流交換”。
這個優秀的臺灣農民從1990年開始擔任永豐村的村長。臺灣的村長不同於大陸的村主任,他們薪水不薄,但事務很多。林茂盛的月酬就達6萬多新台幣,每年還有一定額度的出國旅費補貼。
村長所有的工作就是服務,為村民“跑腿賣面子”,譬如誰家要辦婚事了,他就要提前一個禮拜幫當事者派送請柬,想辦法儘量多地邀請縣鄉的官員和社會名流前來參加婚宴,給新郎新娘“掙足面子”。同樣的,若遇喪事,一聽説誰家有人去世,林茂盛就要趕往死者家裏,為其張羅殯儀之事。即使半夜三更,有夫妻吵架了,一個電話打來,他也要到府充當和事佬。他告知記者,曾有一回,連續14天的午餐晚飯都在村民家中輪著吃,因為紅白喜事一家挨著一家。
多年來,林茂盛盡心盡責為民做事,加上他那溫和的性格,以及對於農業生産的貢獻,他在村裏博得了民心,穩穩地贏得選票,連續三屆12年出任村長,為他的家族在當地贏得了名望。
59歲那年,他屆滿卸任。此後,他雖有投資大果園的想法,可因臺灣“地窄”伸不開手腳。他未曾料到,他的夢想會在福州成為現實。
那是1999年的冬天,林茂盛到福州看望一個香港朋友,順便做些投資考察。晚宴時,巧遇福建省人事廳幹部王耕田,王遞上名片,林見名片上方寫著“省人事廳引進外來新智力辦公室”的字樣,便脫口而出,説自己是臺灣的“傑出農民”。説者無意,聽者有心,因為王耕田正在搜尋這樣的人才,與林一番談話之後,王耕田表態,要把他引見給自己的頂頭上司。
時任省人事廳副廳長的陸志華,隨即安排專門時間與林茂盛會面。福建方面正急需引進臺灣農業人才,強化閩臺的農業合作。而林茂盛此前經過實地觀察,發現福建的種植條件與臺灣極為相似,而且這裡土地廣闊,實為理想的果場之地。當時陪同的朋友還告訴他,福建已經中央批准,指定福州和漳州兩地為“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並配套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於是,陸志華與林茂盛一拍即合。作為人才引進項目,人事廳及省市臺辦等部門表示全力支援林茂盛來閩“開山種果”。
次年年初,經陸志華推薦,林茂盛告別妻兒,隻身和兩名合股的朋友帶著20多個水果良種和200多棵果苗,在福州市永泰縣富泉鄉投資興建了一個50畝的果園。
然而對於這片園子,穩重的林茂盛只是投石問路而已。經營了兩年之後,他覺得此地規模偏小,交通不便,便退出了股份。2002年7月,他單槍匹馬來到羅源縣松山鎮,新辟200多畝山地,此回才是他真正出手的時候,他的“果園夢想”從此開始。
臺商投資的“摸索成本”
新生活的開始並不如意。這個具有豐富種植經驗的臺灣農民,由於摸不準羅源山區的氣候特性,他的首輪種植宣告失敗。
“那是在第一年,我種下的1000多棵百香果、600多棵楊桃、2000多棵木瓜、700多棵番石榴,全都枯死。”這個毀滅性的開場殘酷地打擊了林茂盛的信心,“當時,我幾乎崩潰。那些日子,我最怕自己在淩晨三四點醒來,果園的寂靜瞬間讓我感到一種孤獨和無助。”
林茂盛很想叫家人過來幫忙,可家中妻兒各有事業,忙碌有成。而且林茂盛的“果園夢想”一開始就沒有得到他們的理解和支援,家裏人要他安享晚年,他卻要去對岸“孤軍奮戰”。
原來,現實的情況與當初考察的結果有很大差異。羅源的氣候冷熱無常,而臺灣的氣溫一年四季適宜果樹生長,完全依賴於臺灣的種植經驗,加上品種的選擇和培育方式不適合當地水土,所以才交了一筆“學費”。
冷靜地總結教訓之後,他更加注意因地制宜,他把臺灣的經驗與當地的實際相結合。熟悉了周邊環境之後,他調整果樹品種,並在果林間按季節不同套種玉米、大豆等農作物。現在,果園中100多畝香水梨、30多畝檸檬和柑桔、40多畝蜜桃、20多畝李子,長勢正好。
平日,他與雇傭的農友一起料理果園。他還配備了幾臺割草機、耕土機和高壓噴霧器等農具。此外,4隻對他忠心耿耿的棕色狼狗,為他守家護園。歷經4年的花落花開,林茂盛的果園已初具規模。
不過,林茂盛並沒忘記他的教訓。每當政府部門邀請他參加各種各樣的座談會議時,他總會不失時機地提醒政府官員,強調農業合作切不可違背“天時地利”,比如種柑桔的要介紹去閩南,種落葉果的要引導去閩東,政府方面不該為項目“搶人”,儘量減少臺農在創業初期的“摸索成本”。
林茂盛對羅源縣政府的關照心存感激。他告知記者,三四年來,由於果樹生長週期的原因,前期投資較大,當地政府部門幫他解決了二三十萬的資金問題。果園裏的閉路電視是由縣長吳聰先親手拍板安裝的,村裏通往園子的水泥路是由縣委書記徐鐵駿現場辦公解決的。林茂盛説,他的這片果園是當地和臺農合作的最大項目,由此他也成了地方名人。
從去年開始,央視、港臺及本省媒體接二連三地採訪林茂盛,就在本刊記者走進他的果園之時,臺灣東森電視臺的記者剛剛離去。面對眾多鏡頭,林茂盛顯得很上鏡,毫不怯場,隨意穿件T恤短袖,從容而談。他有幾分得意地告知記者,年輕時,曾受聘于臺灣中華電視臺拍攝的連續劇《白牡丹》劇組,在劇中演飾一個富裕家族的管家。可在記者看來,真正讓林茂盛有底氣的還是他對專業的熟悉。
臺灣農業的精髓尚未西進
種田種果,林茂盛口中不時稱道的還是臺灣的農業模式。
在他當村長的那些年份,他還親自耕作了18畝水稻田。“但是,在臺灣種田實在是簡單之事。”他向記者介紹説,臺灣農業的合作和仲介組織非常健全和發達。在生産環節,就有“農會推廣股”“農業改良場”“農業試驗所”等等,他們會為你提供所需要的秧苗、肥料、農藥、技術等等,一個電話就有人送到府來;在行銷環節,則有“農産品産銷班”幫助農民解決産品的銷售問題。與“産銷班”聯繫之後,你就不愁銷路,他們會指導你如何對産品進行分級包裝,何時發往哪個批發市場,然後,再分流到臺北、高雄兩個南北銷售中心。
而現在,林茂盛必須樣樣靠自己。他告知記者,福建的農業協會大多無法向農戶和農業企業提供技術、資本、通路、品牌和資訊、戰略支撐,因為大陸的農業服務組織尚未達到臺灣的水準。他要自己去找勞力、買肥料、對付病蟲害;採果之後,他要去跑超市、搞運輸、批零兼營。現在,他已經成為福州鰲峰水果批發市場的常客。“在大陸搞農業,的確辛苦很多。”他感嘆。
然而,林茂盛又不得不承認,在內地低廉的原料、勞力、土地及各項稅賦優惠措施,以及廣闊內銷市場的吸引下,近年來大批的臺商臺農大舉西進,紛紛前來內地投資。僅就福建一省,截至目前,全省累計批准臺資農業項目1783個,合同利用臺資21.6億美元,佔全國五大海峽農業合作實驗區利用臺資總量的70%以上。
對此,林茂盛的評判卻是,“目前閩臺農業的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他的理由是,由於缺少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在兩岸間穿針引線,大型臺灣農業集團還未投資福建,很多在福建投資農業的臺灣企業家都是半路出家,並未將臺灣農業經驗的精髓帶到大陸。
“在農業組織的運作狀態方面,祖國大陸與臺灣差距較大,這給兩地農業交流造成很大的困難,大陸目前還不能掌握臺灣農業的特性和規律。在服務農民的過程中,臺灣的農業合作社堅持利益平分和透明化原則,與農民合作,共同進軍國際市場。這些成功經驗,對於大陸而言,頗具借鑒意義。”
事實上,福建雖然出現了一批如超大等農業龍頭企業,並且各地都在發展農産品協會等組織,但在集中度、經濟能量、服務水準等方面與臺灣成熟的農業合作組織相比,差距太大。
在福建積累了幾年實踐經驗之後,林茂盛對問題分析得切中要害。
“小農戶”的大前景
這番話老林不但對記者毫不隱諱,就連前些天在福建省省委書記盧展工深入羅源縣調研閩臺農業合作問題的座談會上,他這個臺灣“村官”,也照樣實話實説,把腦中思考的“要害問題”向盧展工如數道來。盧書記聽畢,與林茂盛談起了自己對閩臺農業融合雙贏的看法。
會議結束後,盧書記在門外把他叫住,對他説:“你要好好地創業,我會抽空去看你的。”並交代一旁的省委副秘書長張廣敏,到時要給林先生送幅“臺灣農民創業園”的牌匾。
雖然自己是臺灣島內小有名氣的“傑出農民”,但來福建創業,林茂盛常以“小農戶”自稱,能得到省委書記的鼓勵,林明顯感受到福建省對閩臺農業合作的重視。
據福建省政府的規劃,到2010年,福建省將新辦閩臺農業合作項目500個,實際利用臺資4億美元,並突出“良種的引進合作”、“農産品加工業的發展”、“經營管理的經驗借鑒”等三個重要內容,以推進閩臺農業合作向“高層次、大規模”發展。
不僅如此,福建與其他省區相比,在吸引臺農方面具有獨特的“柔性優勢”:閩臺之間一水相連,兩地血緣相親,語言相通,習俗相同,氣候相宜。
研究了這些宏觀決策和人文背景,加上自己果園的“果情”,現在,林茂盛開始遊説在保險公司工作的大兒子,希望他在兩三年之內能夠過來接管果園,並稱這裡“前景無量”。
因為與兒子“溝通甚好”,林茂盛的心情格外舒暢。他説,如今臺灣水果零關稅銷入大陸市場,臺灣水果的品牌效應正在“發酵”,從明年開始,他的果品也會貼上“茂盛農場,臺灣品種”的標簽,到時,銷路一定更旺。
來自臺灣的芊卉公司不僅讓更多鮮花開在雲南,也帶動一部分花農奔向小康生活。更有意義的是,它的進入讓關注中國三農問題的人們更清晰地看到,我們與現代農業的距離。鐘岷源
來源:南風窗
編輯:芳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