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發軔院士
“天宮一號”發射前夕,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技術顧問戚發軔院士接受本報專訪——
從“神舟”到“天宮”
我國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空間交會對接任務計劃即將實施。率先發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隨後發射神舟八號無人飛船進行交會對接。從飛船載人上天到建立空間實驗室乃至空間站,是中國載人航太三步走發展目標的不同階段。目前,我們已完成第一步,正邁出第二步。
從“神舟”到“天宮”,從飛船到空間實驗室,戚發軔院士向您講述中國載人航太的縱深跨越。
搞載人航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是人類不會永遠躺在搖籃裏
記者:中國為什麼要搞載人航太?
戚發軔:中國航太領域主要分三個部分,就是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載人航太和深空探測。
當年我們第一顆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時,正是蘇美兩國搞載人航太競賽,競爭很激烈。在我國具備進入太空能力之後,當時也考慮要搞載人航太。1971年4月中央同意搞中國的載人航太工程,叫714工程。那時候的飛船名字叫“曙光一號”。但確實面臨許多技術難題,我們久攻不下。
原因在於,我們的科技水準、工業水準和財力物力都達不到要求。因此當時周恩來總理就講,我們不跟蘇美兩個大國搞載人航太比賽,我們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就是搞應用衛星,它能夠解決天氣預報、通信等老百姓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於是在1975年,714工程下馬。現在看起來,這正是中國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走了一條正確的航太發展道路。我當時也從搞飛船的隊伍轉机到搞通信衛星的隊伍中。
記者:在1992年,我國載人航太事業又重新起步了?
戚發軔:到1986年,中國已發射不少衛星,同時國家經濟狀況也有發展,而世界高新技術發展很快。當時,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芳允4位老科學家聯名提出發展高技術建議,説整個世界發展形勢很快,我們中國也具備一定條件,要著手搞新的技術。
我現在還記得其中有四句話:第一,誰能夠準確判斷當前的發展動向,誰就能在競爭當中佔優勢;第二,高新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第三,要想取得成果,是要花時間花力氣的;第四,只有通過這樣大的工程,才能凝聚人才,鍛鍊人才。鄧小平同志看到這封信,就批示要立即執行不得延緩,要搞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也就是863計劃。載人航太工程就是其中一個大的項目。
從那時起成立載人航太項目專家組,論證了5年多,最後得出結論:中國是一個大國,根據世界發展的動向,一定要得搞載人,而且要馬上搞,馬上做準備,否則的話我們就跟不上了。並且還論證決定搞載人航太從飛船起步,要搞飛船要做什麼準備。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決定搞載人航太工程,並確定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載人飛船階段。發射載人飛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試驗性載人飛船工程,開展空間應用實驗。第二步,空間實驗室階段。在第一艘載人飛船發射成功後,先發射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突破載人飛船和空間飛行器的交會對接技術、補加技術和再生式生保技術,最終建成一個空間實驗室,解決有一定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第三步,空間站階段。建造載人空間站,解決有較大規模的、長期有人照料的空間應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