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1月3日電(記者王敏)有人曾把電子技術發展的相對滯後稱為中國航太的“軟肋”。發達國家亦在此領域對我國層層封鎖,限制出口先進的技術和産品,以維護其在太空中的霸權。
伴隨著我國載人航太工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的完成,中國的航太人終於讓電子技術成為中國航太發展最強勁的推動力,迎來航太電子亮劍太空的美好時代。
光纖陀螺:開創空間站應用的先河
據了解,在此次載人航太工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中,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九院共提供各類産品600余臺(套),涉及慣性導航、電腦與微電子、遙測遙控、基礎元器件多個領域。且多項創新技術得到首次應用。
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地球上空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形軌道上運作,它需要一雙“眼睛”,精確地感知自身的微小動作,從而更好地確保飛行姿態精確控制以及與飛船交會對接。
但是,與改進型長二號F改火箭和神舟八號飛船不同的是,它採用了專門為它設計生産的光纖陀螺作為它的“眼睛”,引領它的浪漫太空之旅。
已知的公開資料顯示,讓光纖慣導陀螺擔綱空間站姿態控制的重任,這在世界範圍內尚屬首次。也就是説,這個光纖陀螺是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在空間站作為主份應用的光纖慣性器件,開創了光纖陀螺在空間站應用的先河。
據了解,光纖陀螺技術在世界航太領域屬於前瞻性技術。航太科技集團九院在前期深入研究、吃透技術原理的基礎上,依靠完全自主創新,使光纖陀螺技術短短幾年之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國內率先實現工程化和産品批量生産。光纖陀螺技術研究成果已獲得兩項國家技術發明獎、一項國家科技進步獎,應用於多個宇航型號任務。
與此同時,依託于這一技術的産品也在應用中通過了考驗,在衛星搭載驗證中不僅表現出良好的性能,而且在一些特殊的空間環境下還發揮了獨特的作用,展現了與眾不同的特殊優勢。
把確保安全作為首要標準
“載人航太,人命關天”,一個不起眼的螺栓出現問題都有可能造成難以想像的災難性後果,更不要説匯集和處理資訊的中樞。航太科技集團771所把提高可靠性、確保安全性作為研製工作的首要標準。
作為中國航太員巡天的專屬座駕,改進型長二F火箭將在我國未來開展空間有人試驗活動中發揮關鍵作用,它的可靠性直接關係到航太員的生命安全。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火箭的安全性,讓航太員毫無顧慮地乘坐火箭升空,771所在電腦可靠性上下足了工夫。他們一切從頭做起,對箭載電腦、故障檢測處理器進行了全新設計,採用系統級的冗余設計從根本上提高資訊處理的可靠性。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771所先後攻克了三機同步及資訊交互技術、故障診斷隔離及系統重構技術、惡劣環境下信號完整性技術等諸多的技術難題,電腦系統由以前的介面部分採用冗余設計改為全部的三冗余系統結構,電腦系統失效成為極小概率事件。
在設計提升的同時,工程技術人員並沒有對實驗驗證有絲毫的鬆懈。在箭載電腦登設計中,他們進行了無數次前倣真、綜合後倣真、佈局佈線後倣真、限電壓極限溫度環境倣真,對設想到的所有環節進行再三再四的驗證。實驗中出現的任何毛刺和異常,都深挖細剖、追根溯源,直至得到光滑得近乎完美的試驗曲線,確保設計降額充分、邏輯正確、時序合理。
可靠性有了數量級的躍升
空間站長駐真空、失重、高輻射、冷熱劇變的太空環境,飛船往返于天地之間,在地面環境和太空環境中穿梭,人要在其中生活和工作首先需要創造一個能夠維持生命的環境。人們在地球上再自然不過的壓力、氧氣、適宜的溫度都需要電腦的控制與維持,而天地交互所有資訊的溝通更是離不開電腦的協調與控制。
設想一下,地面上遙控指令的接收與處理,空間站裏各種設備的運作,試驗結果的彙報,離開了電腦一切都將陷於癱瘓。
數管分系統中央處理單元是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數據管理的核心,也是資訊交互和數據處理的中樞,負責提供星上基準時間,控制串列數據總線的運作及下位機的操作,實現遙測、遙控、任務管理、自主控制等功能,它的穩定工作是宇航員在天上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前提。
為了確保中央處理單元萬無一失,技術人員多次克服難題,通過三冗餘熱備份逐步降級技術確保中樞的可靠性。並在環境適應性設計、結構設計、熱設計等設計上耗盡心思,徹底消除了單點故障和所有盲區,可靠性有了數量級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