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木春談火箭的新特點:一枚全新火箭的誕生
時間:2011-09-30 12:03 來源:人民網
2011年,隨著載人航太工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大幕的開啟,有著“神箭”之稱的長征二號F火箭又承擔起了新的歷史使命——助力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和神舟八號無人飛船的“太空相會”。
雖然仍被稱作“長二F”或被叫做改進型“長二F”,但火箭從外到內煥然一新,在運載能力和入軌精度上均有很大提高。用科研人員的話説:“這完全是一枚全新的火箭”。
整流罩用上馮 卡門曲線
據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一院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介紹,改進型長二F火箭具有發射目標飛行器和飛船的兩個狀態,運載能力分別為8.6噸和8.1噸,比傳統狀態的“長二F”提高了0.6噸和0.1噸。由於目標飛行器不載人,發射這一狀態的長二F火箭取消了逃逸塔裝置。
在發射“天宮一號”時,火箭外形上的最大變化是整流罩,不僅長度由先前的10.7米增至12.7米,最大直徑也由先前的3.8米增至4.2米,而且頭部還採用了流線式的馮 卡門曲線。這也是最吸引公眾眼球的重大變化。
馮 卡門是美國工程理學大師、航太技術理論的開拓者,也是我國航太之父錢學森的老師。馮 卡門曲線,便是基於他的研究成果而畫出的曲線。
“整流罩的增大加長,與‘天宮一號’的體積密切相關。‘天宮一號’比神舟飛船的體積大。”荊木春説,“整流罩頭部設計採用馮 卡門曲線的意義在於,更好的減小空氣阻力,減輕載荷影響。”
然而,馮 卡門曲線整流罩的生産,卻並非如探囊取物般容易,具有很高的技術難度。荊木春解釋説:“與以往不同,馮 卡門曲線頭部展開之後並不是一個平面,涉及很多複雜的加工工藝以及材料成型的問題。”
“長二F”研製團隊在進行了一系列艱苦的工藝攻關、論證後,才最終將採用馮 卡門曲線的整流罩從理論變成現實。
除了整流罩的外形變化,火箭箭體結構系統的助推器的內部頂端形狀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橢球型變成錐形。荊木春表示:“這樣做可以承載更多推進劑,使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100多公斤。這對載人航太工程有著不小的貢獻。”
採用兩套慣組提高精度
任何一發火箭在點火升空之後之所以能夠按照預定軌跡飛行,並且最終能夠精確地將目標送入預定軌道,主要是靠火箭的控制系統來完成整個過程。
據荊木春介紹,改進型長二F火箭的控制系統是個全新的系統,從使用的方案、原理、具體設備、軟硬體等方面都與傳統狀態的“長二F”發生了很大變化,相當於給火箭置換了一個全新的“大腦”。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專業詞彙——慣性測量組合,簡稱“慣組”。它是火箭控制系統的核心,是影響火箭入軌精度的關鍵部件。
和先前的長二F火箭相比,改進型長二F火箭控制系統的一個重大更改是,取消原先的氣浮陀螺平臺,採用兩套慣組作為測量裝置。這樣一來,可以更好地滿足火箭在俯仰偏航方向上的機動要求。
有了上述制導工具,改進型長二F火箭在制導方式上,首次使用了迭代制導技術。這些做法都是為了滿足交會對接任務對火箭入軌精度、軌道調整適應性和可靠性等多個方面的要求。
不過,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對“天宮一號”的入軌精度並沒有很高要求,但對“神舟八號”的入軌精度要求很高。因此,工程研製人員選擇了兩套制導方案:當發射目標飛行器時,火箭僅採用攝動制導;當發射飛船時,火箭採用“攝動+迭代”組合製導。
當然,在多達170多項的火箭系統技術變化中,重要變化遠不止這幾項。長二F火箭研製團隊還對動力系統、遙測系統和故障檢測系統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斷提高火箭的可靠性,而這是個永恒、無止境的過程。(中國航太報社記者 索阿娣 李冠礁)
編輯:陳寧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