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碎片監測預警首測控 運作十日天宮一號狀態良好

時間:2011-10-10 14: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截至10月9日15時,執行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並率先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已在空間軌道上運作154圈,工作狀態良好,飛行一切正常,各項試驗進展順利。

  天宮一號太空姿態可真實、實時展現,將在神舟八號發射前調整位置姿態

  記者在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飛控大廳看到,長約17米、寬約4米的巨幅液晶顯示螢幕上真實、實時地展現航太器在太空飛行的姿態。代表航太器的紅色圓點,拖曳著藍色的軌跡圍著地球運轉,隨著工作人員的切換,畫面上出現了飛行器的近距離三維立體畫面,太陽帆板像藍色的翅膀承托著“天宮”劃過太空。

  據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室主任朱敬東介紹,為更好地展現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實況,飛控中心對原來的大螢幕進行了改造,面積比原來更大,操作性更加靈活,視覺效果更逼真、更細膩。同時北京飛控中心科技人員針對交會對接任務可視化展示對象多、測控數據複雜、飛控實施頻繁等特點,對可視化系統進行了升級,把複雜的飛控過程實時地展現出來。

  天宮一號9月29日晚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後,經過兩次變軌,順利進入距離地面約362公里的測試軌道。到目前為止,在北京飛控中心指揮調度下,先後進行了遙控指令、控制開關、圖像發音設備、艙內溫度濕度、交會對接設備等在軌測試工作。

  按計劃,在11月初神舟八號飛船發射前,天宮一號將降軌調相,進入比工作軌道略低的對接軌道,等待與飛船交會對接。

  空間碎片監測預警首次納入我國載人航太測控系統

  在空間繞地球飛行,天宮一號還要防備“不速之客”造訪。載人航太工程測控通信系統總設計師錢衛平介紹,在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中,為了實現航太器安全運作,對空間碎片的監測預警以及必要時開展的規避首次正式被納入了測控系統。

  空間碎片主要是指軌道上或重返大氣層的無功能人造物體,包括其殘塊和組件,也被稱作太空垃圾。廢棄的航太器,火箭解體爆炸後形成的碎片,空間目標互相碰撞後形成的新目標,這些是人們關注比較多的“太空垃圾”。此外還有一些自然的“太空垃圾”,比如圍繞地球旋轉的行星塵埃。

  目前,日益增長的空間碎片已經影響到人類正常的空間活動,對航太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而且造成航太器損傷及發生災難性失效的事例也已發生多起。

  為了防止空間碎片傷害,天宮一號帶有防護板,包括其二三釐米的金屬外殼,可以阻擋一些微小碎片的撞擊。在針對空間碎片的監測預警中,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以精確計算空間碎片出現的可能性,而且每天都要計算,這也是監測和預警的依據。

  儘管目前根據初步計算,天宮一號在軌飛行期間不會遇到危險。但專家介紹説,空間碎片大小差別很大,危險性也不能完全預測。

  錢衛平表示,以後空間碎片的監測預警、碰撞規避這樣的活動,將成為我國載人航太活動中的一個常態化內容。

  控制事件密集、應急情況可能性大、故障模式多,給飛控帶來巨大挑戰

  隨著我國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正式拉開序幕,交會對接任務測控通信指揮部指揮長、北京飛控中心主任陳宏敏告訴記者,交會對接任務重點在飛控,關鍵在飛控,難點在飛控。

  測控通信系統由兩顆天鏈一號中繼衛星、16個國內外陸基測控站、3艘測量船,以及北京飛控中心和西安測控中心組成。陳宏敏説,交會對接任務在我國航太史上還是首次,測控系統各組成部分都將經歷挑戰和考驗。

  其中,作為任務的飛控“神經中樞”,北京飛控中心首次在兩個指揮大廳對兩個目標進行協同控制,控制事件密集、應急情況可能性大、故障模式多,對飛控中心組織指揮管理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

  陳宏敏介紹説,為此北京飛控中心破解了飛控技術複雜、軌控難度大等難題,成功研製了各類飛控實施方案,打造了全新的多目標測控軟硬體平臺,創建起高度自動化、智慧化、實時化任務組織指揮管理新模式,以提升航太飛控綜合水準。現在正等待交會對接任務的一系列實戰檢驗。

  據了解,天宮一號設計兩年壽命期間,將參與驗證和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以及組合體運作控制、航太員駐留等關鍵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航太醫學實驗和空間技術試驗。按照天宮一號任務飛行方案,天宮一號發射後,其在軌飛行期間,將依次發射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分別進行交會對接形成剛性連接的組合體。組合體飛行任務結束後,天宮一號與飛船分離。待飛船返回後,天宮一號升軌到高度約370千米的近圓軌道,轉入長期在軌運作管理模式,開展空間科學與技術實驗,並等待下次交會對接。

  專家透露,天宮一號在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南太平洋。

編輯:郭瑩瑩

相關新聞

圖片

本網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