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保華:全力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硬仗

時間:2010-08-05 09:15   來源:新華日報

  6、加快建設人才強省,以高素質人才隊伍引領高水準發展。建設經濟強省、科教強省、文化強省,根本要靠人才支撐;打造産業高地、創新高地、特色基地,關鍵要建設人才高地。深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做到人才發展優先規劃、人才資源優先開發、人才投入優先保障,吸引更多創新人才到江蘇發展、更多創新成果到江蘇轉化,以人才優先發展形成江蘇長遠發展的戰略優勢。把建設高層次人才隊伍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圍繞發展創新型經濟的需要,大力度培養和引進領軍人才特別是創新創業團隊,造就一支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加大教育改革創新力度。高等教育發展要加快從擴大規模向注重內涵提升,創新辦學思路、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優勢學科、重點實驗室和重大産學研合作項目的支援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學術發展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著力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創新能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擴大職業教育規模,培養更多適應産業優化升級需要的各類高技能人才。

  7、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把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內需的重要途徑,突出抓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快調整收入分配結構。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居民收入隨經濟發展而增長的長效機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低收入者收入,創造條件增加群眾財産性收入,千方百計擴大居民收入。二是把改善民生與擴大消費結合起來。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一手抓擴大就業規模,一手抓優化就業結構,促進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經濟結構與就業結構良性互動。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保障標準,有序提高統籌層次,努力使社會保障水準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相協調。三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大對公益性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加強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大幅度提高公益性社會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水準,發揮公益性服務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作用。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優先投入,繼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優化發展,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積極穩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健全城鄉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8、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關係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係經濟社會的永續發展,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要堅持環保優先、節約優先方針,加大節能減排工作力度,大力推進“清水藍天”工程,確保人民群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要繼續把太湖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重中之重的任務,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實行結構調整、綜合整治、應急防控、嚴格執法多策並舉,綜合運用法律、經濟、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促進太湖水質根本好轉。在繼續抓好工業污染治理的同時,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染治理。加強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抓住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重點水源地“五個重點”,強化實時監測監控,嚴格執法,鐵腕治污。要加大城市大氣污染防治力度,進一步加強工業廢氣、煙塵治理,以南京、蘇州、無錫等城市為重點,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加大機動車尾氣、建設工地揚塵治理力度,顯著改善空氣品質。繼續大力開展植樹造林,積極推進沿江、沿海、沿河、沿湖、沿路等生態林網、經濟林網建設,加強城鎮和村莊綠化建設,構建城鄉生態安全屏障,努力建設最佳的人居環境。

  三、以改革創新精神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也是對我們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重大考驗。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深入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創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全力打好轉變發展方式這場硬仗。一要創新發展思路。要根據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特徵,堅持與時俱進,突破傳統觀念、思維定勢和路徑依賴的束縛,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尊重群眾首創精神,鼓勵基層大膽實踐,走出一條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科學發展上水準的新路子。二要創新體制機制。從有利於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出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財政支出重點支援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科技創新和産業優化升級,形成又好又快發展的利益導向。從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出發,深入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形成有利於促進可持續發展的價格機制。從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出發,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信貸投放有保有壓、扶優限劣,加大對新興産業、服務業、自主創新、傳統産業改造的支援力度,加快發展資本市場、債券市場和中小金融機構,為經濟結構調整提供資金支撐。從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出發,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三要創新領導方式。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踐,善於在宏觀環境的變化中把握大勢、搶抓機遇,善於在繁重復雜的工作中抓大事、抓重點、抓關鍵,善於在群眾的生動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進一步提高工作的戰略性、全局性和預見性,提高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水準,提高綜合運用經濟手段、市場手段、法制手段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四要創新社會管理。發展方式轉變必然帶來利益格局、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社會建設和社會管理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在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等各項社會事業,提高社會保障水準,推進社會管理創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諧穩定,為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社會環境。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事關全省長遠發展,必須統籌處理好四個關係。一是速度與結構品質效益的關係。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基礎,轉變發展方式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要充分利用當前經濟回升向好的有利時機,更大力度調整産業結構,更大力度發展創新型經濟,更大力度促進集約發展,更大力度建設生態文明,真正把經濟增長建立在提高品質、優化結構、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努力實現速度結構品質效益有機統一、近期增長目標與長遠發展目標相互銜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共同提高。二是推動産業升級與優化生産力佈局的關係。把産業轉型升級與産業有序轉移結合起來,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沿海地區具有豐富的土地、港口、海洋資源,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要以沿海開發開放為重點,江海聯動、南北呼應,建設大港口、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産業,加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繼續推進南北共建開發園區和産業、財政、科技、勞動力“四項轉移”,加快蘇南“騰籠換鳳”,加快蘇中經濟國際化,加快蘇北新型工業化,在更高層次上推動區域共同發展。三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的關係。積極尋求投資與消費、消費升級與産業升級、經濟增長與消費增長的結合點,既挖掘物質消費潛力,又擴大文化、娛樂、旅遊、資訊等服務消費,培育消費熱點,推動消費升級。進一步改善消費環境特別是農村消費環境,推行現代流通方式,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四是轉變生産方式與轉變生活方式的關係。大力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現代生活方式,進一步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推廣使用綠色産品、節能産品,努力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

  江蘇的發展正站在新的起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既是一場攻堅戰,又是一場持久戰。我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銳意進取,紮實工作,全力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又好又快推進“兩個率先”,在科學發展道路上鑄造新的輝煌!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