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保華:全力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硬仗

時間:2010-08-05 09:15   來源:新華日報

  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融合發展,逐步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産業結構,是産業優化升級的戰略取向。要圍繞製造業升級,提高生産服務業配套能力。充分利用我省製造業的雄厚基礎,大力發展面向生産的現代服務業,重點發展現代金融、現代物流、研發設計、商務服務等生産服務業,推動製造業企業將服務環節外包,積極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項目,把加強新一輪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現代物流業結合起來,依託現代化的空港、海港和鐵路樞紐,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中心、專業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設一批現代物流基地。要適應消費結構升級,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提高生活服務業發展水準。加快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旅遊産品多元化發展,提高旅遊業消費水準及附加值。大力發展文化産業,實施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帶動戰略,扶持骨幹文化企業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積極開拓文化市場,儘快使文化産業成為新的支柱産業。要順應資訊化發展新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産業、3G網路服務、網路電視等新興服務業,積極運用資訊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整體發展水準。

  2、加快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大幅度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科技競爭力是核心所在,也是戰略支點。要以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為目標,加快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技術公共服務、技術成果交易、融資服務和社會化人才服務四大平臺建設,推動産學研更加緊密結合,力求突破更多的重要關鍵技術,掌握更多的自主智慧財産權,使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更多的“江蘇製造”轉變為“江蘇創造”。一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鼓勵金融機構加強對企業技術創新的信貸支援,支援企業利用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擴大直接融資,多渠道籌集研發資金。積極發展創業投資、風險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向自主創新。二是推進産學研更加緊密結合。支援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構建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導高校、科研院所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以應用研發為重點的創新活動,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共同承擔重大科技項目,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形成資源共用、風險共擔、利益共用的長效機制。三是實行開放式創新。抓住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出現的新機遇,廣泛吸收境外創新資源和最新成果,通過企業並購、技術合作、建立海外研發機構等舉措,引進急需的關鍵技術,提高引進與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和水準,把開放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四是既佔領技術制高點又提高市場佔有率。緊貼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加注重應用技術研發和先進技術應用,走以應用開發為特色的自主創新之路。把握新技術和新産業的發展方向,適應國內外市場的深刻調整和新變化,加快創新成果轉化,以技術優勢搶佔産業制高點,以創新成果産業化搶佔市場份額。

  3、加快建設特色産業基地,大力提升集約發展水準。近幾年來,我省集中建設了一批特色産業基地,有力推動了産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要堅持突出重點、強化特色、完善功能,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調控,進一步提高建設水準,提高産出效益,提高競爭實力。一是實行重點支援,強化規模優勢。突出抓好電子資訊、整合電路、新能源、智慧電網、生物技術和新醫藥、新材料、光電産業、船舶製造、新能源汽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節能環保、軟體、服務外包和物聯網等一批重點産業基地建設,實行支援政策向重點基地傾斜,推動發展資源向重點基地集聚,引導優秀人才向重點基地集中,儘快形成萬億元級、千億元級的産業規模,大幅度提高産業競爭力。二是突出主導産業,強化特色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錯位發展、差別競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培育更多同行業中的“第一”、“唯一”。圍繞壯大優勢主導産業,加緊實施一批重大産業項目,建設一批處於産業鏈高端的龍頭型、基地型企業,培育一批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品牌,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和質態提升。三是提高發展起點,強化競爭優勢。蘇南要在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更加重視提升技術研發功能,更加重視提升金融、商務、現代物流等綜合服務功能,加快形成新型産業基地、自主創新基地、現代物流基地。蘇中蘇北要在大規模承接産業轉移項目的同時,更加注重提高産出效益和産業層次,更加注重環境保護,走具有自身特點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大企業大集團是特色産業基地的重要支撐,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政策,支援優勢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併重組,培育更多規模大、實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行業排頭兵。

  4、加快突破城鄉二元結構,紮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市化進程,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內容和著力點,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要堅定不移推進城鄉規劃、産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五個一體化”,堅持從實際出發,認真借鑒國內外成功經驗,推進新型工業化與發展現代農業相結合,加快城市化與建設新農村相結合,生産方式轉變與生活方式轉變相結合,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相結合,促進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均衡配置、生産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共同繁榮。要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功能,推動有條件的農業人口有序轉為城鎮居民。根據有關方面的調查,近幾年全省有條件進入城鎮的農民將超過1000萬人。要以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建設為重點,促進大中小城市科學定位、統籌規劃、合理佈局、協調發展,增強吸納人口、發展産業、聚集資源、活躍市場的功能。深化戶籍制度改革,促進有條件的農村人口有序轉為城市戶口。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協調推進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把推進土地流轉與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結合起來,大力發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經營型、統一服務型等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化經營,鼓勵和支援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經營大戶加快發展,引導土地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增強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提高農業現代化水準。加快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深入推進農村實事工程,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準,健全完善農村社會保障,讓群眾從城鄉一體化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

  5、加快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開放型經濟是江蘇發展的特色和優勢,全省累計實際利用外資佔全國的1/5,進出口總額約佔全國的1/6。在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中,這個優勢不能削弱,水準必須提升。要堅持內外聯動,擴內需穩外需結合,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的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一是著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外貿出口必須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把擴大外貿出口與産業優化升級結合起來,進一步提高出口産品附加值,提高一般貿易出口比重,提高服務貿易出口比重,提高自主智慧財産權和自主品牌産品出口比重。二是提升利用外資水準。把利用外資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結合起來,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清潔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産業,鼓勵外資企業在江蘇設立研發機構、銷售機構,大力引進龍頭型、基地型大項目,充分發揮利用外資在産業結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積極利用我省友好省州和城市較多的優勢,推動我省優勢産業、優勢企業轉移生産能力,建立境外資源能源基地和生産加工基地,參與收購境外研發機構、知名品牌、行銷網路,提高跨國經營能力。進一步簡化和規範境外投資審批程式,優化各類服務,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便利。四是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以開發園區“二次創業”帶動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加大資源整合力度,推進開發區與出口加工區、保稅區、保稅物流園區功能疊加、資源共用和優勢再造,提升集聚功能、服務功能、創新功能,成為科技創新的先導區、新興産業的集聚區、集約發展的示範區。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