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域
高雄縣位於臺灣西南部,西臨臺灣海峽,東邊鄰接臺東縣,南邊鄰接屏東縣,西邊鄰接高雄市及北邊鄰接臺南縣,行政區域分為鳳山市等27個鄉鎮市,計有鳳山市農會(包含茂林鄉)、林園鄉農會、大寮鄉農會、大樹鄉農會、仁武鄉農會、大社鄉農會、鳥松鄉農會、岡山鎮農會、橋頭鄉農會、橋頭鄉農會、燕巢鄉農會、田寮鄉農會、阿蓮鄉農會、路竹鄉農會、湖內鄉農會、茄萣鄉農會、彌陀鄉農會、永安鄉農會、梓官鄉農會、旗山鎮農會、美濃鎮農會、六龜鄉農會、甲仙地區農會(包含那瑪夏鄉、桃源鄉)、杉林鄉農會、內門鄉農會等24個基層農會,高雄縣農會則為其上級農會。
人口統計
截至 2009年5月底,高雄縣總人口數為1,242,867人;其中男性638,381人,女性604,486人。
地理位置
高雄縣土地面積約2,792.6744平方公里,東北邊涵蓋中央山脈、玉山山脈及阿里山山脈,北緣嘉南平原,西濱臺灣海峽,東南邊以高屏溪和屏東縣為界,全縣因地形關係,氣候類型變化大,沿海平原及中海拔丘陵區數熱帶形氣候,高山地區則屬溫帶形氣候,氣溫由西南沖積平原向東北山區遞減,形成垂直氣候帶;每年 6至7月氣溫較高, 1至2月較低,年平均氣溫約為25℃,高山地區年平均氣溫則只有 12℃,氣候宜人。地形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東部山地高達 3000米以上,向西漸低為丘陵,至海拔 10米以下則呈現平原地形,由於地形和地質的變化造就了各種優美的地貌景觀,同時又因位屬亞熱帶氣候區,也孕育了複雜的動植物生態系統,不同的自然生態也造就了不同族群文化。
地方文化
一、福佬人文化:福佬人亦稱河洛人,以閩南籍為主,1661年鄭成功來臺趨荷,于現今高雄地區,設萬年縣治于興隆裏,掌理高雄及鳳山一帶的屯田事業。至乾隆以後福佬移民所建立的聚落,已逐漸向內陸山地散佈到羅漢內門裏(現今內門鄉)各地,並積極向東北部的東勢埔、木柵莊發展,同時已有餘力在當地發展文教,如:沈光文創設的萃文書院(內門鄉),顯示其繁榮程度已與平地聚落接近。
二、客家文化:美濃的客家人,大部分是由廣東及應州梅縣蕉嶺一帶遷徙來臺,除了美濃外,在甲仙、六龜也有部分從高樹遷徙來此的客家人。在客家文化裏,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美德,一直為眾人所稱頌與流傳,而客家的民俗工藝以及傳統的客家山歌,更是最具代表的客家文化。
三、平埔族文化:臺灣原住民民族在清領時代,以漢化與否為基準,被分為”熟蕃”與”生蕃”兩類,”熟蕃”即為平埔族,他們多半居住于山麓或濱海的平地。平埔族人主要以農耕、狩獵為主,由於平埔各族接受漢化的程度很高,所以他們的風俗語言,也都相當的漢化,而目前在燕巢、田寮、內門、甲仙、六龜等地,都還有相當數量的隱性平埔族人,另外在內門、甲仙、六龜等地,還保有公廨信仰。
四、原住民文化: (一)在臺灣十三族原住民中,鄒族可説是少數民族,總人口約六千余人,又分南鄒、北鄒,高雄縣的鄒族分佈于那瑪夏鄉、桃源鄉的為南鄒四社群。 (二)高雄縣的魯凱族集中在茂林鄉,魯凱族過去多以小米和芋頭為主食,現飲食皆已受漢化影響,在祭典方面,以豐年祭最具代表。傳統工藝有陶器、編織,而石板屋則是魯凱族最具特色的建築。 (三)高雄縣的布農族分佈于那瑪夏、桃源鄉,是臺灣原住民族中,居住地海拔最高的一族,布農族的﹝八部合音﹞歌唱享譽國際最具代表,而每個月所舉辦的祭典,分為狩獵、農事和生命禮儀三大類。 (四)高雄縣的排灣族分佈于那瑪夏鄉、茂林鄉, ﹝五年祭﹞是排灣族最盛大的祖靈祭,每五年舉辦一次,由各貴族聯合舉行。在傳統工藝方面以木雕、陶壺、刺繡、石板屋為最著名。
五、高雄縣的眷村文化:眷村文化繫於1949年遷入臺灣的外省移民,其中大部分為軍人和軍眷,與外界互動較少,所以社區的同質性很高,團結性也很強,而社區所經營的生活型態也都為自給自足的方式,與竹籬芭外的社會文化,有很大的區隔,為臺灣特有的族群文化之一。
農業概況
高雄縣土地總面積279,266公頃,其中平地面積 68,784公頃,山坡地面積 61,727公頃,高山地區面積 154,755公頃;而耕地面積 51,332公頃。全縣總戶數 382,320戶,農戶數50,218戶。全縣農家人口數239,627人。高雄縣氣候屬亞熱帶氣候,氣溫高,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適宜農作物生産,主要農産品以水稻、蔬菜、香蕉、鳳梨、芒果、荔枝、龍眼、芭樂、棗子、梅子、木瓜、蓮霧為主,為臺灣重要的蔬果産地,尤其芭樂、棗子和荔枝的年産量更是全臺第一。畜産有養豬、雞、乳牛、羊、鹿等;養殖業則以石斑、虱目魚、鰻魚等為大宗。農業總産值達227億元,其中農産産值103億元,佔總産值45%,畜産産值81億元,佔總産值36%,漁業産值42億元,佔總産值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