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兩岸金融交流 促進兩岸經貿發展
首  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  |  兩岸金融交流現狀 | 相關政策 | 業界反應  |分析評論  | 背景資料
 
分析評論
 
臺媒:臺灣金融業內憂外患下的求生三部曲
 
 
  來源:      日期:2007-08-10 09:28

 

 

    臺灣《遠見》雜誌刊文指出,臺灣的銀行業,正面臨內憂外患。在雙卡風暴和未開放大陸市場兩個雙重影響下,2006年臺灣銀行業整體股東報酬率4.7%,居亞洲之末。面對已被邊緣化的金融業,要如何抵擋全球強力競爭而求生存呢?

    外患是昔日的企業金融客戶很多都跑去大陸了,內憂則是消費金融雙卡風暴的後續效應。不少銀行認賠打呆的金額過大,元氣仍未恢復,更雪上加霜的是,今年6月中旬“立法院”三讀通過債務清理條例。新法雖讓眾多卡奴復生,卻使銀行成為救濟卡奴的社會福利機構,永豐金控研究總處經理朱玉君説。

    眼看苦守臺灣,業績難有起色,許多金融業,正從過去金飯碗角色中蛻變,苦尋新藍海。

    重整:強化企金 帶顧客出走

    為了尋求新機會,不少業界正重整組織,成立前所未見的企金行銷部。例如三商銀之一的華南銀行,企金行銷部就調來了八位資深幹部,直屬總行,就是要推銷企業金融的貸款。

    不少優秀的銀行不甘坐視業績衰退、客戶跑掉,正主動出擊尋找業績。例如,臺北富邦銀行的101大樓項目融資的換約“聯貸案”。101大樓像竹子般節節高升的高聳雲端,儼然已經是國際人士心目中臺北的象徵,但很少人知道,臺北101本來一年的利息支出就高達13億元,一度佔其營收的22%,負擔相當沉重。

    近幾年來,臺北101營運逐漸上軌道,目前出租率已達到七成以上。因此,臺北101業主很希望風險降低後,能調降貸款利息支出。因此向聯貸的主辦銀行臺北富邦銀行反映。 他們曾考慮不動産證券化或轉貸其他銀行等方式,但最後臺北富邦銀行還是成功地重新架構融資,用較低成本的資金,取代了原來較高成本的資金,聯貸重新換約,臺北富邦銀行總經理丁予康説,這次換約使臺北101大大降低了利息支出,也順利留住這個融資案。

    也有銀行業者,勇敢帶領客戶出走,到島外佈局。銀行業大環境不好,從産業整體面來看,臺灣的銀行業目前的國際競爭力堪憂。根據麥肯錫最新的研究統計指出,2006年臺灣銀行業的整體股東報酬率只有4.7%,遠低於日本的11.3%、印度的34%、中國大陸的21.6%、韓國的20.3%。法國籍的麥肯錫董事、也是大中華區金融機構諮詢業務負責人姚萬里,6月14日在臺北召開記者會指出,臺灣的金融機構過多,從街上銀行比咖啡廳多就可以看出來。比咖啡廳密度還高的銀行,或許誇張,但是臺灣的銀行家數共有73家,其中光本島就有41家,開了3292個分行。

    不但企業金融難經營,雪上加霜的是,消金放貸市場也正在緊縮中。一旦6月中旬通過的債務清理條例由陳水扁公佈施行之後,九個月後生效,明年下半年起,銀行連房貸都會緊縮,華南銀行副總經理張雲鵬如此擔憂。

    影響所及,多數銀行簡直饑不擇食。只要一家不錯的中型以上企業想要辦“聯貸案”,就會動輒出現五六家銀行想搶主辦權,大型企業就更會四處議價、殺價,最後不論哪個銀行來做,都無利可圖。例如,5月16日,長榮航空採購飛機,需要168億元,結果吸引了15家島內銀行爭相捧錢來要求參與聯合貸款。激烈競爭下,長榮購機由兆豐銀行主辦,利差殺到40點、相當於年利率0.4%,依照過去慣例,至少要100點、相當於年利率1%才算合理。

    從聯貸市場上的利率差價格變化,最能説明目前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以及各銀行面臨的營運困境。據有關人士指出,在1990年代,臺灣銀行業平均利差還可以看到3%以上,到2004年因為景氣低迷,放款業務不好,而跌到2.5%,2006年更是一路跌到2%以下,目前只剩下1.8%。靠這1.8%的利率,銀行絕對活不下去。但是爛頭寸又不能不放貸出去。
   
    那麼,金融業要如何殺出重圍?目前看來有三大策略。

    策略:以客戶為中心交叉銷售:最近以來很多銀行都推行組織變革,目的就是要交叉銷售。但是重點是單一窗口,賣再多金融商品也不能讓顧客混淆、煩躁,顧客只需要認識一個項目經理就好。

    交叉銷售的項目服務策略,讓顧客即使只有一個月的短期閒錢,銀行也可以幫他們規劃短期理財商品,達到不只借錢給客戶,也賣金融商品給客戶的相乘效果。例如,臺北富邦銀行董事長蔡明忠兩年前宣示,富邦金控六大事業群要推動Project One大策略,整合六大金融公司的所有金融商品,成為單一窗口服務,也是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項目經理制度,而不是以金融産品為中心的方式。

    此方法已經是比較活躍的金融業者,競相採取的經營策略。其中以聯合貸款,搭配包裝其他金融業務,交叉銷售賣給客戶,已經變成潮流。

    許多金融業的企金部門高階主管都不約而同地指出:經營企業金融的瓶頸,必須靠靈活的新策略才行,必須重新評估銀行身為一個企業體的價值,不斷的創新經營模式,和提供差異化的産品,才能擺脫同業的殺價競爭。

    創新:推新商品和風險管理

    創新的重點是要為客戶創造收益。這也是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的最新學説11個定見中的第七個:要端出牛肉,客戶才會買單。

    金融商品和金融專業服務的創新,就是贏得認同的一條路。像衍生性金融商品雖然風險高,但是可以幫助客戶追求最適化的風險管理和規劃最有效益的投資組合。企業也因此可以避險,無疑是金融業者的新機會。

    拓展:鎖定海外和臺商業務

    臺灣金融業殺出重圍的第三個策略,應該是掌握亞太金融産業大成長的大趨勢,即使現在不能去大陸,也不要放棄高速成長的亞洲其他各國。OBU(島外金融分行)業務近年來快速成長,已經成為臺灣銀行新的藍海市場。

    市場的藍海如此大,目前臺灣的金融業卻被圈在這個小島,同業廝殺,將利潤空間砍到極低。但是透過以上三個經營策略,銀行業狹縫中求生存,等待下一次大起飛。

    來源:人民網

編輯:芳翼

 
編輯: 陳寧       查看/發表評論
 
台灣網版權所有